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小天

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转帖方舟子的一篇老文章)

[复制链接]

0

主题

1366

帖子

13

积分

游客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21: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是这样治疗感冒的
2011-06-15 10:21:33 来自: 刀劈三观荔枝枝(枫林秋月影两重)
“我们的医学系统,不是按照西方术语说要生什么准确的病,可是会教人躲避,并且教人强壮身体。即使疫病来了,免疫力强的人也能躲过疫病。”
治感冒的中医哲学
  雷立屏的家中,永远点着昂贵的沉香。“古人就发明了香气驱邪避秽,我们现在不用真是浪费”。她不喜欢医院里的味道,“说白了,那就是邪气”。所以,她自己治病,一概在家中进行。
  看见雷立屏用于针灸的不锈钢长针后,不熟悉中医的人都会感到惊恐——足足有10多厘米长,是在苏州专门定做的,比起一般的针灸用针更有弹性。
  “莫非是全部扎到人身上吗”?雷博士大概觉得我这话问得太多余,让徒弟给我示范:10多厘米的针全部扎进人的身体里,被治疗的对象大叫起来,不是因为疼痛,而是长针在疏导经络,导致了他体内的气息在迅速调整。
  雷立屏出身中医世家,小时候就跟着外祖父荆乃同给病人看病。中医学院毕业后又去法国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我的法国导师是第一个试图用现代科技寻找出经络位置的学者”——这也是雷立屏愿意随他去学习的原因之一。经络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神秘之物,却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依据之一,长期以来,西方医学语汇都很难解释中医。
  “用西方逻辑来看中医,总会觉得我们的许多说法都没有根据”。可是雷立屏并不想做中西医的沟通者,她觉得中医不是西方的逻辑思维体系所能解释的。“我们中医是一套辨证思维体系,觉得人体是一套动态的平衡系统,中医一旦进入机械化,就完蛋了。”
  前些天,她被请去给一位90多岁的老人治疗感冒发烧,老人发病已经3个月,前面请的也都是名医。“那些名医大概受西方逻辑思维体系影响太深,总觉得发烧是热症,需要散热,我一看药方就大惊失色,开的是银翘散,加上犀角,还有安宫牛黄丸。老人级别很高,像犀角这种都是珍贵药材”。可是,尽管方子按照逻辑来说是散热的,而且都是贵重药,“可是,老人家90多岁,而且烧了3个月,都已经虚到什么地步了,还要散?”她立刻把方子修改了,把发散的药全去掉,结果按照新方,老人3天就退了烧。
  “中医最重要的就是辨证体系,要按照个体不同情况,再确定治疗方案。而且,这方案是随时随地变化的。现在的很多中医院的医生给人看病,一开7天药,说你吃了再来看,哪能这样?这在传统的中医治疗中非常忌讳,应该是医生随时和病人沟通,吃了几帖药后看病人有什么变化,迅速更换药方。因为病人的身体是个不断调整的体系,所以不能机械地看待病人的身体。”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周超凡举了不同的例子来向我说明类似问题——1957年石家庄的流行性乙脑爆发,当时中医用加味白虎汤治疗,效果很好;1961年北京再次爆发同样的疾病,可是用同样的药作用不大,周恩来总理找到当时的北京名医蒲辅周。“蒲老说这一年气候和节气变化很大,不能单独用白虎汤,而是先加了去湿的苍术,到了夏天,又加了附子,及时控制了流行性疾病。”
  周超凡说,中西医的最大区别是,中医是个体性治疗,“不同的天时、地气和人群,治疗的方式都不一样”。同样的病,按照不同的症,也要开出不同的药方,“就算是群体性的传染病,老人、孩子和成年人的药方肯定不一样。相反,西医更像工厂化的治疗方式,一种病,相对应的都是某种药。”
  雷立屏觉得,中医虽然没有显微镜,不知道某种细菌或病毒的模样。“可是我们针对外界的邪气早就有了预防之道——《黄帝内经》里就说了,贼风避之有时,开篇就讲要避,要恬淡虚无,没必要有事没事戴口罩瞎害怕,那样就会真气内生、强壮体质。”在雷立屏看来,老祖宗说过的话应该重视——“我们被西方思维影响久了,总觉得老祖宗说邪气看不见,摸不着,很虚无。其实老祖宗根据天干地支的推算,是可以算出每年的气候变化和可能流行的疫病的。在中国文化语境里,中医不是单纯的医学系统,是和天文学、哲学不可分的”。去年就有很多人研究,今年五行缺金,春天木气旺盛,会有大规模疫病流行。“我们的医学系统,不是按照西方术语说要生什么准确的病,可是会叫人躲避,并且叫人强壮身体,即使疫病来了,免疫力强的人也能躲过疫病。”
  即使躲不过,在雷立屏看来也不用紧张,“只要辨清了症状,就有一套由表及里的治疗办法。中医观念里,万变不离其宗,管它是什么类型的感冒,什么类型的传染病,传染到人体上各有各的表征,中医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症候制定出不同的治疗方案。”
  2003年“非典”流行时,雷立屏正在广州,和她的老师邓铁涛一起,用中医治疗“非典”病人。“刚开始根本不明白这种病毒的种类,当然也没有治疗的特效药,可是我老师说能治,当时他已经87岁了,还上了第一线。他的主要思路就是芳香化湿、补中益气,开个窍把邪气导走。听起来很玄虚,可是说到底就是提高每个人的免疫能力,这样才能控制发热中枢。事实证明,他的治疗方案也是有效的。”
  周超凡说:“不管病毒如何变异,中医可以先按照发病的症状进行治疗,扶植人本身的免疫系统。这样,中医治疗往往能占一定的先机。”

中医视野中的感冒发生学
罗大中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诊断学博士,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舌诊,他开玩笑告诉我,“看了几千幅舌头的照片”。因为父亲是中文系毕业,母亲是祖传中医医生,所以,他比一般学中医的人更喜欢研究古代中医医案,包括医学史。这样,他对中医治疗各种疾病的发展脉络很有研究。
  他最早是因为在网络上发帖子“神医这样治病”而引人注意,那个帖子是研究了无数古代医案的结果。“我不少朋友是学西医的,想动员自己的孩子学医,可是无效,结果不少孩子看了古代医生怎么看病后,对学医发生了兴趣。”说起来也并不神奇,那些古代医案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恍如一个个推理小说。
一般人习惯说是张仲景的《伤寒论》第一次系统论述了风寒。可是罗大中觉得,其实失传的医书《辅行诀》更早介绍了五脏用药法,反映了早期伊尹商汤时代的医疗成果,早于张仲景。
  “这本书是南朝齐梁陶弘景记载整理的前人医疗成果,历代缺乏研究,民国年间出现,很快又失传了,最后说是‘文化大革命’时候被烧毁了。近年一个祖传的中医世家后代把书背了出来,我们中医学院不少人研究过了,确实是反映张仲景之前的医疗成果的医学著作。”罗大中说,书里已经提出了寒症热治、热症寒治。
  “为什么张仲景提出了伤寒论?可能是时代决定的,那个时代正好寒气入侵人体比较多,张仲景自己家里有大量病人估计都是寒症,所以他着力研究寒症的治疗方法。不过他开出的药方很多是延续《辅行诀》的,而《辅行诀》又有很多是延续道家的治标方法的,很多方的名字还看得出来,像青龙汤、白虎汤什么的。”
  同样喜欢研究古籍的雷立屏发现,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正是疫病横行的年代。“‘建安七子’中有五个死于同一年份,正是疫病的结果。张仲景的亲族也因为大规模的时气感染,死亡了200多人。这种时气,我们现在看来肯定就是某种外感性传染病,他发明的桂枝、麻黄汤等一系列的汤剂,从六经辨证,对大型传染病很有效果。”
  罗大中觉得,张仲景把人体的防卫层次划分为六大系统,“非常恰当,而且他的方很精辟,现在有的医生用他的方子,效果之好还是超越想象”。来侵的寒邪在第一道防线用辛温发散的药治疗,出汗可能就好了。没好也不要紧,后面还有5道防线,治疗也各不相同。
  不过,各个年代的疫病肯定都有自己的流行特点,这个时代的感冒以寒症为主,可是下个时代可能就以热症为主了。中医观点是60年一甲子,而每个甲子的气候特点、地理特点都大不相同。明代末年,吴又可又发明了热病理论,强调传染病从口鼻而入,并且要热病寒治。“他是个仔细观察的人,发现很多人得了时疫,口鼻流血而死,所以肯定不能再当寒病治疗,这是中医理论上的一大进步。他把从唐代已经开始应用的一些解表药发扬光大了。”逐渐温热理论大行其时,感冒也发展成了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两种治疗体系。
  明清两代,是两种治疗系统争斗的年代。当时两派互相攻击,都说对方把人给治死了,“热病理论逐渐占了上风,不过真正的大家还是精通各种理论,而且善于用各种理论结合起来治病,其实这才符合中医辨证的原则”。罗大中研究医案时发现,像吴鞠通、叶天士等人都是高手,“他们的方子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大为称奇,用药极其舒展自然,我一边看医案,一边想,原来看病也可以这么看。”
  “热病理论一直从清发展到民国,都大行其道。”罗大中发现,到了民国年间,上海的医生已经全部用热病理论来治疗感冒了。四川的名医祝味菊到了上海,发现已经没人讲伤寒了,“所以大青叶、板蓝根等寒性药都很流行。”
  寒温学派的分裂,导致了现在中医学院的教科书上,都把感冒分成了风寒和风热两种类型。不过罗大中觉得,在感冒上分成这样截然对立的两个学派导致了治疗效果一般。其实不该这样,中医治疗感冒,其实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按照一般的通俗观念,感冒肯定要拖延7天,而且很多人说感冒不用治疗,挺过去就好了。罗大中甚至看见几个院士也在公开场合这么说,他由此大加批判:“这肯定是不科学的说法,而且是目前医疗体系造成的。很多人一患感冒就上医院,用抗生素级别也越来越高,可是往往治疗也无效,结果往相反的方向去了。”
  感冒会引起心肌炎、肾炎等严重疾病。“不看肯定不行,可是西医用抗生素治不了病毒感冒,一般的中医又分不了寒病和温病。我自己就有体会,那时候爱给自己看病,一得病就使劲辨证,经常搞错,后来才慢慢积攒了经验。”
  罗大中的理论也许让人吃惊,他说:“我觉得在感冒里,寒病和温病是外感的不同阶段问题,不用人为地百分之百分开,那样治疗往往会延误中医治疗感冒的效果。古代中医看病是在人家里,一直针对着病人看,能够细微地观察到病人的不同反应,寒的时候用热治,热的时候寒治,随时随地变化。可是现在病人看感冒,一般冷的时候很短,瞬间就过去了,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受了寒,到了发热阶段再去医院,已经转温病了。要辨别出是寒是热因此很困难,医生只能看见他的一个短暂状态,要治疗当然缺乏系统的根据。”

“六邪”与流行性感冒
罗大中说:“我们现在对微生物有了解了,但是要想把病毒分类,哪些是导致风寒感冒的病毒,哪些是导致风热感冒的病毒,我曾经想科学化一点,把这些和西方医学的感冒对照一下,结果发现,这是个令人发狂的任务。”
  尤其现在是感冒病毒变异之快的时代,“甲、乙、丙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在变异中,我们想对应,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罗大中说,中医根本不说外界的病毒和细菌有“暑、热、风、寒、燥、火”等区分,而是寻找了另外的思路。同样的病毒,这次感冒症状冷得发抖,下次可能就热得发烧,“那是因为你的身体在不同季节、不同地点完全处于不一样的状态。”
  暑、热、风、寒、燥、火,六邪指外界天气、周围湿度等自然条件。“之所以把自然变化叫邪气,是因为它引起了人体组织相应的不正常变化。”
  人体在正常状况下,对外界的微生物是有抵抗力的。“家人感冒了,你可能自己也没有事情,这就是例子。冻坏了,不是‘寒’病毒侵入你,而是你的身体被寒冷打乱了秩序,出现了相应反应,结果感冒病毒更容易来了。”
  古代中医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病毒,但是用天气异常来分类是有道理的,因为患感冒都有过程。中医的治疗是:“只管按你的身体的不同阶段的状况来治疗,把你身体调整好了,让你自己的免疫力去起作用,最终是靠你自己去战胜邪气,完成重新平衡。”
  罗大中觉得,西医一个变异病毒的研究和找到解决方案需要很长时间,中医却不问感冒类型,只扶持你自身的正气。他举了自己身边的例子,一个熟人身体不好,常呕吐,去医院检查,一时查不出来,说要穿刺、要开颅,至少要5个月才能知道病因。找到他了,“我也查不出是什么病,不过从中医理论上来说是少阳症,我给开了药,吃了好多了,后来问他到底是什么病,他说他也不查了,因为病症没有了,所以不去了。”
  周超凡说,他不是吹嘘中医万能,“但中医的治疗观确实有好处,就是万事万物都有通的道理,没那么拘泥于一般形式。”

感冒的解决之道
在罗大中的观察中,现在很多中医存在种种问题,结果把感冒这种小毛病也拖大了。“一般的中医不会辨证,总是先问你得了什么病,西医怎么说,或者干脆让你去做个B超,全身检查什么的,这真是中医界的笑话。”
  辨证不对,就像开车选错了道路,怎么治疗也是枉然。所以罗大中的希望是,在辨证上,中医要逐渐标准化。“用中药绝对不能标准化,要千差万别,可是诊断上,要树立一个标准化体系。比如你一来,就知道你的身体处于什么阶段,属于什么系统的疾病。我看了几千个舌头,就想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辨证体系,先是大标准确立,先建立一个通道,然后大标准下面跟随着无数的小标准,一个个往正确的通道走。”
  “辨证解决不了,开药方问题就解决不了,很多小医生无法确定你的症状,结果就机关枪扫射一样开一大堆中药,50种药里总有一两种对症。”
  罗大中在研究古代的医案里发现,名医开药非常有讲究,君药和臣药分隔清晰,一个方子里药也不多,“讲究的是几味药就能把病治好。”罗大中给人看病,一般就只有三帖药,而且药量都不大,一般人拿他的方子去药房抓药,常常被质疑,说怎么开这么少。罗大中让病人告诉抓药的店员,就说是给孩子抓的。
  在他看来,好的中医,理所当然应该在几帖药的范围内把病看好,至少是能改变病人的身体状态。古代名医都是这样,随时调整药方。
  按照这样的治疗原则,罗大中觉得,感冒肯定是最容易治疗的疾病之一:感冒首先是对身体造成了抑制状态,最明显的表现是开始时体表发冷,有时流涕。“这时候是最早的邪气入侵,可能持续几天,也有可能特别短,甚至几小时就过去了,这也是温病学者没注意到的原因。”
  其实,这个阶段特别重要,“体表冷,说明病邪还没深入,身体的抵抗力量能一下子就清除出邪气,因此一定要抓紧时间。”
  他的解决之道是,“任何刺激身体机能的食物饮料都可以,甚至一杯热水都可以,通常办法是拿根大葱或者生姜在水中稍熬,一开锅就好,因为要的是刺激的成分,香气出来就行了。”罗大中还教人用紫苏叶,在办公室放着就行,别人感冒了,你身上发冷的话,用热水冲服就可以了。
  古代用麻黄、桂枝等解决问题,现在不太用了,“可能现在一般人不会冷得发抖,不过老人和过度虚寒的人,用这个方法也是可以的。”稍微出点汗就可以了,中医管这个叫外寒阶段,如果此时没任何治疗,那么就进入里热阶段。
  所谓里热阶段,就是外邪深入,身体的抵抗力和外邪展开了斗争,身体成了战场。此时的表现就是热症:咽喉肿疼、身体发烧、骨节疼痛,“其实张仲景也论述过治疗方式,不过他说得太简单了,结果是清代的温病学派把治疗体系完善了,也发扬光大了。最简单的药物组合现在药店里常常见到:双黄连、银翘解毒散等等,都是去里热的。”不过罗大中觉得,更好的办法是不买中成药,而是去药店买来草药,基本方完全一样,效果肯定更好。
  罗大中的结论是,在感冒问题上,如果从一开始就注意根据身体的不同表征来治疗,“基本上很快就能治愈”。不过,中医治疗感冒等疾病有优势,碰到那种迅速致命的传染病还是有问题,“特别像烈性传染病,一下子就要了人命,你还没等把人调整好呢,他就已经病死了,你的优势无从谈起。”
  “中医真应该加强宣传了,不能再让那种‘七天就能好,在美国也一样’的论调再去作用,自己有好的办法要整理出来,也要成系统,病七天总不如病一天舒服。”罗大中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66

帖子

13

积分

游客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22: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海 于 12-10-6 21:26 写道:
具体看方舟子观点,有部分中医还是有疗效的,具体的说法我忘记怎么说了,得问下小天。

我从没看到方舟子说过“部分中医有疗效”,他对中医的全部观点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字完整清楚地概括“废医验药”。中医(理论体系)基本上是瞎扯,但有一些被称之为“中药”的东西,我个人认为:“可能”是有效的,这些东西就是我们俗称的“验方”。但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观点。而且即使是“验方”,有效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中药的有效性能经受得住严格的FDA认证或欧洲的医药认证。即使如此,出于公正客观和尊重历史的角度,方舟子提出“废医验药”的主张是非常非常中肯的。有一些过激的主张是连药都不用验,直接禁止得了。
感冒是人类最常碰到的疾病,这个市场不容小觑,全世界不知道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来研究特效药,一个上市公司关于感冒特效药的传闻都可以让股票迅速飙升。所以某个中药对感冒有效的话早就申请专利了。感冒是一种病毒感染的自愈性疾病,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可以杀死感冒病毒的特效药。即使有一些感冒药,也只是缓解症状而已。中药对感冒有没有效,完全可以用科学来验证,任何借口托词都是不成立的。很多人对中药的有效性会有一些错觉,这一点都不奇怪,否则你怎么解释为什么找胡万林、张悟本看病的人比找扁鹊、华佗看病的人还要多成千上万倍呢?有很多人还觉得巫术治病有效呢。
拜托你去看看我发的那张图“中医的有效性”,不过我估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那张图,这是中国人的智力问题吗?


[ 本贴由 小天 于 12-10-6 22:08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81

帖子

7

积分

游客

积分
7
发表于 2012-10-6 22:38: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最有智力的中国人其一,另外一个就是方舟子,中国人真可悲

有个问题:你对中医怎么这么有意见?吃错药了吗?
18708965554 QQ:31719289 E-mail:jeannie64@126.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66

帖子

13

积分

游客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6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米 于 12-10-6 22:38 写道:
你是最有智力的中国人其一,另外一个就是方舟子,中国人真可悲

有个问题:你对中医怎么这么有意见?吃错药了吗?

多谢夸奖。在你眼里,中国最有智力的除了方舟子,还有曾担任北大校长的傅斯年、科学家何祚庥、鲁迅、孙中山、陈寅烙、李傲……等等,海了去了。
如果你说的是反义,我还真看不出来你比他们聪明。
如果你坚持吃中药,你应该扪心自问:我吃错药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81

帖子

7

积分

游客

积分
7
发表于 2012-10-6 23: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是医生吗?西医?
18708965554 QQ:31719289 E-mail:jeannie64@126.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66

帖子

13

积分

游客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7 09:5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米 于 12-10-6 23:07 写道:
你是医生吗?西医?

我不是医生。这有什么关系吗?就好像我要评价一盘炒鸡蛋的味道并不一定要先学会生蛋或当厨师。但细说起来我爷爷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最早的一批医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曾担任国民党的少校军医,解放海南时他所在的部队起义,他又担任了中共的定安县人民医院院长,后来被打为右派,下放回农村,在没有任何医疗条件的情况下,他丢弃不了长期治病救人的习惯,曾被迫自学中医和草药,基本上以免费甚至倒贴钱的方式继续在农村治病救人。他死后所留下的中西医书籍可以装满两个相当大的樟木箱子。他死的时候有许多我们完全不认识的人自发过来为他送行。如此算来,我也算是一个中西医学世家了吧?
虽然我不是医生,但是反中医的医生是很多的,远的可以算到孙中山和鲁迅,近的有我上面提到的棒棒医生,甚至还有从业三十多年的退休老中医(老中医最终能认识到中医是骗人的把戏,这是不是很神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598

帖子

639

积分

游客

积分
639
发表于 2012-10-8 13: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知是无知者的通行证
此贴是无知无畏的墓志铭

某些人,恨不能把方舟子当爹供着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66

帖子

13

积分

游客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1 11:3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 医 三 昧 [原创 2011-09-16 14:32:51]
作者:王教授


大千世界,人分三、六、九;医有上、中、下。所谓“上工治未病”,只不过是有权、有钱、有闲人份儿的事,贫民百姓两餐尚且不易,绝不会无事找事,没病找病,花钱请“上工”们来看、去治“未病”,还有那些所谓“养生”、“按摩”、“指压”、“沐足”什么的。因为“未病”没识,难以施治;治不达标,等于“未治”;治而达标,才算“真治”。何为“未病”?何以“达标”?统统模糊不清不得而知!现代医学的“锻炼身体、飮食卫生、预防接种、定期检查、环境保护、心理平衡”等等“防病于未然”的健康保健措施,是一种廉价的预防医学,则另当别论!

如今,上医院看病的人大多是“已病”。所以,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中医经典理论”,则时下中医医院里的医生们只不过都是些凡夫俗子的“下工”而已。

余事中医四十又五年矣,虽未能成正果,被人喻为“半吊子中医”、“王教授现象”,致使“中医泰斗”龙颜大动,老人家“内心很不平静”、“做了认真思考”、从而“敲响了重视中医教育存在不足的警钟”。以致于引发了日前《中国中医药报》上关于“中医教育亟待改革”、“中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医教育内涵的改革刻不容缓”的讨论。真还得好好感谢一下那记者方宁和通讯员张秋霞、郑妙玲,还有那“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曹东义’”、“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的‘刘世峰’”等几位小弟弟小妹妹们的热情帮助,将我那“时间囊”搬上了赫赫有名的《中国中医药报》,让后人都能有所知晓,这世上还真有位名不虚传的“王教授”。一位曾经学习过“中医理论”的老头子,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十年前,曾就其所学习和工作了一辈子的专业在“和讯网”上留下这么些言语,给后人、也给未来投递了几十上百封语重心长而又负责任的信件,畅想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愽主虽一再被人指责为:“王教授”“自称是广西中医学院的一位教师”,却“一辈没学懂中医理论”,“读书不求甚解 自误误人”,“分不清恶风与恶寒”,“缺乏中医临床经验”,“辨证论治的水平一直停留在刚入门的基础上”,不能“持之以恒地在中医药宝库里去挖掘”;没能“认识中医、感悟中医、传承中医”,以至认识不到“中医理论太过高深,很多人理解不了”的道理,因而“失去中医信念,没有临床经验”,“已经对中医感到失望和厌倦”,“只知道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应当让他“到临床实践中去重新了解中医”;不懂得“中医走的是”“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中医现代化“系统论的路”;也没能虚心地向《思考中医》的作者学习那“也许一个也没有”的“内证实验”之功力和根本就不相信他那“学中医需要什么条件?我想就是需要这个条件,在你做不出来的情况下,你相不相信有这么一个存在?”的荒谬逻辑;更没有将中医“发扬光大,走向世界”,“对世界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甚至被人加以百般诅咒,要“请出中医”!但深谙业中之诀窍与精义,所谓“中医三昧”是也!

一昧为“神悟”,即直觉顿悟谙熟《黄帝内经》及此前的巫彭、巫咸,此后的扁鹊、华佗、张仲景等人之道,望而知之,甚至是不望而知的“生而知之”。於是打坐入定、诚意正心、内省修为、冥思苦想、注念存思、神状当然、六通境界、六根互用、神乎其神、直觉感悟、取类比象,象什么即是什么,食什么即补什么,为明人王守仁先生后来所谓:“心明便是天理”。如今已鲜有娴于此道者,“也许一个也没有”!自诩为“中医始祖”、“唯心真理”。所谓“内景返观”、“返观内视”,时下的“内证实验”是也。是为中国医学史上依赖“妄想”的“神学医”。

二昧为“算法”,即阴阳术数。尤其谙熟《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所补注的“运气七篇”。勿需四诊,只用心算,或掐掐指头,或操持罗盘,算而知之、卜而知之,甚至未卜先知。什么“天人合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失衡、五行乘侮、生辰八字、天干地支、六壬功课、奇门遁甲、河图洛书、五运六气、运气演绎、司天在泉、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客主加临、正气来复、六病欲解、子午流注、阴宅阳宅、面相掌相、象数理占。如今擅于此道者不多,至多也只是一、两种而已,能将诸种“算法”通盘运用自如的可谓少之又少!更有下作者,只能籍此为借口,作为自己治不好病推卸责任的托辞,以搪塞病家,开脱自己。说什么患者命理乖舛、气运不合;或是就医时辰不对来的不是时候;或是医患八字相冲、五行相克等等时也、运也、命也、气也的问题。因而没了缘份,于是拂袖而去。自诩为“易学术数”,“天下可运乎于掌”矣!所谓“命中有时终需有,命中无时莫妄求”的“天命论”,当下的“命理医学”、“预测医学”、“时相医学”、“宇宙生物学”是也。是中国医学史上重视“推理与清谈”的“玄学医”。

三昧为“经史”,即所谓辨证论治。把中医理论视为经典、圭臬,不可逾越。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於是一番神、圣、工、巧之后,据“经”、据“史”搜索一番,“感觉”加“类比”。虽说是“经典”,但已非原著,有涉“修正”之嫌,是筛选过后的所谓《内经选读》再选、现代版的《中药学》、《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讲义》等等所谓“新经典”如何论?虽说是“历史”,但早已不是古人所经历的社会实践客观真实过程,只不过是些囿于时代所允许的语境、怀着当代人体制内标准化的诉求和期待、按照自己的利害关系来描述记录和褒贬评论已经发生过的所谓历史过程,完全是一部虚拟失真的古代历史,是一部现代版的“当代史”,是那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中国医学史》上黄帝、岐伯、扁鹊、华佗、仲景诸仙家乃至天下方家们如何辨?把神仙、圣人的先知先觉、直觉感悟当作广大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历史和经验总结。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史、哲自然观与社会观”来解释国人的生理病理,以活人济世!以为只要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事物,所学习和研究的事物、对象就是科学。当从中无法获得科学的证据和结论时,或是将错就错含糊其辞,或是牵强附会弄虚作假以愚弄百姓!

殊不知,连太史公司马迁都知道祖师爷扁鹊那鸟是:“特以诊脉为名耳”。是假借诊脉为名义以行骗人的玩意儿,“指下了了,心中难明”矣!一知半解,略知一二,望闻问切、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处方用药、稍事加减、鹦哥学舌、依样画葫芦。其实,脑子里早已盘算着人家现代医学是如何说怎么做的,只是口中不说是了,是变了味的“传统”。
当下,那些所谓“学院派”中只教中医基础理论的中医理论教师;中医“科学”研究院里只搞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中医“科学”理论家们;那些“老的嫩的”只读“中医理论”书,不上病房认真实践,不接触临床实际,玩玩嘴皮子,靠着三只指头一个枕头,坐坐门诊,却喊得天花乱坠的“甩手郎中”、“铁杆中医”大抵都属於此昧。其不为“悟性”、“算法”二昧所认可,却对二昧不是反斥诸为“唯心”、“迷信”;就是坚信不疑唯恐效尤不及;或是将信将疑而心存芥蒂。既疑心“妄想”之“神悟”;也不懂“推理”之“算法”;自己又无从学到做到;不相信时下决定人类生、老、病、死的“科学生物观”;更不相信“科学”的“实证与证伪”!自诩为“唯物辩证”的“科学医”,所谓“经典理论历史经验医学”是也。

此三昧之中,“经史”一昧可谓“下工”之“下工”矣!自己尚不清不楚、不明不白,自己到底姓甚名谁?从那里来?又将往何处去?就遑论发扬光大了。其为当今那些掌控着话语权、肆意宣传误导民众、半吊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等等所谓中医专家、教授们所推崇,视为“地道”、“正统”,在所谓“继承发扬”的基础上,学点“现代医学知识”,乃“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但始终还是秉承着“中医理论”形成的所谓“神仙圣人史观”和“一次认识完成论”,承传着“神学医”和“玄学医”的衣钵,摆脱不了与之千丝万缕的联系。

国人确实不能再盲从与糊涂,更应当多些思考与警醒,别让这“中医乱象”草菅人命,误了家人,误了自己,丢了性命!

四十五年前,余初入此道,便在如今所谓“如果三日内不退烧,就一定要上西药”或者“入院即用西药”的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见习,所见所闻则与今截然不同。患绝症的老先生躺在病榻上指着其黑色焦燥的舌苔,操着浓重的桂北口音曰:此乃黑燥苔!单那“大病历”可谓学弟学妹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望闻问切倍加详细,引经论据都得说出个道道来,条释分明。只是已经没了“神悟”、“算法”二昧“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的本事,单一本病历写下来就好几十页。辨证论治,每天一剂,都是些慢性的“不治之证”,耐着性子在慢慢地试慢慢地熬,名之曰:“养病调理”。

科学乎,玄学乎,神学乎,经典乎,理论乎,经验乎,学者心知肚明!


其实,中医从来不会也没有能力去认真思考人体微观状态下的疾病机理。只能从内省顿悟、宏观整体的混沌之中直觉感悟“望而知之”,从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的术数中推理求解“算而知之”,都只不过是些“想当然”而已!自命圣贤,自设神秘,片面夸大儒家的“社会伦理观”,佛家“禅宗”的直觉感悟,道家形而上的“道”和“玄观”等等思想对中医理论以及人体的影响。没有对疾病病理微观状态的科学生物学认识,就理解不了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知识的贫乏、思想的惰性、无知与偏见,以致于根本就没能力去理解现代医学的进步,同时也无法认识到中医理论的落伍。

于是乎,凡是“中医经典”上所论说的都是绝对的正确。容不得人家半点批评与怀疑,更不让人家说句真话,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稍有不同意见都要极力抹黑打压和肆意排挤阻挠。把真正能念懂读透看穿“中医理论”、深入领悟“中医理论本质”、知道“中医”是怎样“看好病”的、并敢于提出己见睿知的人们视为“另类”;将沉迷于“三昧”之中、神乎神玄乎玄不知所以的人物奉若“神明”。这种只认派别你我,不讲是非对错的思维模式,简直就是“石渠分争”“党同伐异”的“寡头政治”,也是一种文化上、学术上的专制。受传统观念的禁锢和习惯势力的阻挠,为错误哲学思想的束缚和所谓学术权威的覇道与压制,始终固执于陈旧过时的思想和理论,孤陋寡闻,执迷不悟,必然会失去了发展、失去了生命力。没了“民主”与“科学”;没了独立思考的人格和求实创新精神;没了对客观世界不断地探索;既不了解“身体的意义”也不懂得“基因的自私”!最终只能为世人所遗弃。就好像那亘古以来的“巫婆神汉”一样,虽然以一些偶然的事例,大肆渲染其“巫术伎俩”也能“治好”一些疾病,但其方法终究是违背科学的,所以整个行为就应当被否定!

但是,这世上只要还有人在盲目相信,就会卷土重来,死灰复燃,没完没了。因为“贪生怕死”是人的天性,何况对疾病的焦虑和对死亡的恐惧,早已使人沦入“急病乱投医”、“病不择医”的境地。只要能有一丝希望,谁不想多活几年!

传统文化只是给古人使用的,现代人能不能用,就得看它适不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民族的就是民族的,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仅仅是就文化内涵而言。民族的能不能成为世界的,普世普适的价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尺。科学的方法就是首先得经由严格的观察和实验程序发现和确认事实,然后遵循严格的逻辑,从观察和实验的事实中引申推理出结论,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结论,最后将推理和验证出的结论向世界学术同行公开,请他们评议批驳以达成科学的共识,並在临床实践中寻找明确的、审慎的、公正的、最佳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不是自己说行就行了的,更没什么感恩戴德讲究什么恩怨报答的。如果国人永远沉缅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自欺欺人中裹足不前,那么,就将永远迈不开走向现代化的步伐。

有人甚至宣称要以所谓“东方科学”、“气理学”、“人文科学”、“自然国学”等等虚无飘渺不存在的东西去拯救实实在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技术”。但是,科学技术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人文如不注入科学技术的内涵则始终是人文,其泛泛而谈,指向不明,难以企及。

世人无不拭目以待“中医泰山”及那几位小喽啰们“刻不容缓”的“中医教育内涵的改革”的实施,以解除中医这“主流医学”对中医学子们所造成的“不是个别现象”的“困惑”,乃至不少中医领军人物都感到“有劲没处使”的“忧患”。绝不是“泰斗大人”说句“虚心拜一位副教授为师”,靠死记硬背那“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的“中医经典”所能解决的问题。

连古人《学记》中“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的教导,关于“听其语,知其困,方能为人师”的“择师标准”,以及《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都忘得一干二净。而将弟子们的“困惑”和“忧患”置之不理,一味地要求“在你做不出来的情况下”也要相信盲从“有这么一个存在”。未能践行“师者”最原始、最起码、最传统的职责,却在那里奢谈什么“中医教育”、“传统文化”,侈称什么“泰斗”、“大师”的。真让人不得不为“中医教育内涵的改革”感到一丝丝的酸楚,未免也太贻笑大方了。其实,“中医教育”再怎么进行“内涵的改革”,也还是“万变不离其经”的喔。“中医的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要靠中医教育,教育深化改革乃当务之急”是“刻不容缓”的,可不是“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中医到底能靠什么走向世界?难道就靠几句“阴阳五行”的哲学理念聊以自慰吗?

事实上,以往不少豁达睿智的老先生和时下众多坚持在病房临床一线辛勤工作的年轻一代中医师,对“疾病”的认识和对“中医”的体验,早己不是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所谓“经典”和“理论”,也不是这“昧”那“昧”的什么“伎俩”,更不是什么“六经注我”或“我注六经”的咬文嚼字,而是来自于对临床医疗实践更加“现实的”贴近。深知自己那点点东西,随时都会遭遇“现实的”挑战,自己临床上的点滴些小进步,永远难以跟得上现代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客观事实。是“继承”还是“叛逆”?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是“明目张胆堂而皇之”?都是新时代中医人所必须面对的事实,并必须作出痛苦而又无奈的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93

帖子

41

积分

游客

积分
41
发表于 2012-10-11 13: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救生员说的不够全面,看来楼主不只是把方舟子当爹供着。这有出了一个王教授,这个王教授理论高深,变幻莫测,气宇轩昂。但用一句比较东方的话结尾更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66

帖子

13

积分

游客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0-17 17: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医扁鹊“六不治”

[iframe]http://bangbu19962.i.sohu.com/blog/view/242130135.htm[/ifra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4-27 08:1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