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4|回复: 30

各厂70-200/2.8镜头分析比较 ZT

[复制链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5-7-26 15: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各厂70-200/2.8镜头分析比较 ZT

点击查看原贴

[iframe]http://cpamaster.163service.net/user/script/forum/view.asp?article_id=1098792[/iframe]

最近大家把这个话题提到了“日程”上,围绕着小钢炮、小黑(适马70-200)、小白、小小白……等说个不停,而且还连带上小白is的问题,包括威廉兄、若愚兄、幻影2000兄等朋友均觉得有必要把他们放到一起来“打一仗”,以便让这个用得最多的焦距段有个比较的概念。

    为此我翻阅整理了不少的“库存家底”材料,像“十款人像镜头”一样编辑了一套常见的70(80)-200/2.8(f4)各厂家代表镜头的报告,供影友们参考。

    在此首先声明:

    1。本帖纯属融合了多位业界朋友观点的一家之言,主观片面之至,“败笔很多,‘胜笔’很少”,大家只能当作茶余酒后之消遣,万不可使之谬种流传,“贻害”百姓;

    2。本帖绝无为任何厂家、商家做广告之本意,而且一如既往,坚持“客观、真实、公正、平和”的8字方针,以“为广大影友服务”为唯一的宗旨和目的;

    3。文中的资料、图片涉及各种渠道来源编辑而成,但都是可以公开的,没有任何利益驱动主使的。如有未经同意的转载,责任自负。

    闲话说过,开始正文(受打字速度限制,怕被那个“无情的小妹”给踢出去,只能一段一段地贴,请大家谅解):

[ 本贴由 号号 于 05-7-26 18:58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5: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综述:

    70-200这个焦距段向来是各家镜头的至关重要的必争之地,一来是这个焦距段非常流行,销量仅次于被当作标准镜头的28-80焦距段的,成败与否对生死存亡休戚相关。再者这一段的镜头发展已经很久了,光学结构已经非常成熟,而且为了尽量使镜头的成像质量达到相当的水准,几乎每一家都毫不吝啬地在镜头上应用了像内对焦、低色散玻璃等等成本较高的技术,恒定的大光圈注定使这一产品成为高价格的货品。

    不过,对于原厂,毫无疑问的是他们在光学技术上是领先的,为了达到要求严格的专业用户的满意,他们的产品在机械和光学上都达到了最佳的水平,对于镜头这样的光学产品而言,他们的最为关键的就是构成镜头的玻璃镜片。众所周知的是,德国镜头的好主要来源于使用肖特玻璃厂的光学玻璃,所以制成了世界上最好的光学产品。

    而日本的镜头不管如何努力,都仍有不小的差距,这就是玻璃的威力。现在对于原厂和副厂的镜头,也有这样的说法。在日本的镜头厂中象尼康、佳能、潘太克斯这样的都有自己的玻璃厂,镜片的配方和生产工艺都是高度保密的。在副厂中,光学玻璃生产水平最高的是图丽,它的ED玻璃是很多知名大厂指定使用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图丽本身很少使用这样高档昂贵的材料,不过它生产的大直径ED玻璃的产量,在全世界排名前三,像直径300毫米的单片售价就在70000日元以上,呵呵。全世界可没有几家有这样的生产能力。

    再来就是设计能力。在光学方面,日本设计能力最强的毫无疑问是佳能的光学研发中心,尤其是最近几年,佳能在光学上的创举非常多,尽管不能与蔡斯创立经典的结构的成就相比,但是在应用方面的确实领先各厂5-10年。在非常重要的电子光学方面佳能在很多关键技术上都有具有决定性力量的专利权,就好像超声波马达技术,一开始各厂限于专利的影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企图要发展出一种与之抗衡的技术。结果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包括尼康、美能达这些有能力提供AF相机的生产厂都已经向超声波技术全面靠拢了。(直到现在这种趋势还正在不断被表现出来)。

    在日本,还有一家的设计和反向设计能力很强的厂家——适马。这是一家历史较短的专业镜头厂,起家就是依靠一个设计中心而来的。他们的长处就在于反向设计的能力非常强,这一点大家应该有所感觉,不管原厂推出什么新技术,他总是第一个跟进的。这家公司的弱点就是由于生产的历史和管理经验缺乏,他们的镜头在早期大多都是不够耐用,或是机械质量较差的,这一点比起腾龙和图丽的坚固,确实是无可奈何;现在虽然有一定改进,但是“先入为主”的印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扭转的,何况今天适马的镜头加工质量仍然无法和N、C等大厂相抗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5: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镜头的质量关键在低色散玻璃:

    在这里必须要强调一下低色散玻璃的质量。现在的镜头动辄就说自己用了多少块低色散玻璃,但是,各厂家的低色散玻璃是有等级高下之分的。

    先说莹石玻璃,这是现在自然界最好的低色散的光学材料,主要成分是氟化钙,这是一种化学稳定性非常高的化学物质,耐酸碱,它并不很易溶解于水。正因为如此,天然结晶非常少,人工结晶也很难,最大缺点是易碎,不易加工,抗震动能力较差,所以军事上是使用氟化镁来代替他来制作红外导弹的头罩。在摄影镜头上使用莹石来制作镜头只有蔡斯、莱卡和佳能。其他的厂家都是使用特殊的混合玻璃来达到低色散的目的,这一方面是为了尽量降低色散带来的问题,另一个方面是为了避免由于使用莹石玻璃,使镜头的耐恶劣环境的能力降低。

    由于多数厂家使用的是混合玻璃,各厂的产品不可避免地带来差异。在混合的玻璃中,佳能的Super UD是最好的,它有接近莹石的光学性能,但是又有普通光学玻璃的加工性能,而且生产的成本大为降低。不过在镜头上的应用还不多,但是以佳能的新产品来看好像还是不能取代莹石的地位。不过相对而言,以后的产品中莹石的使用可能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应该就是Super UD。

    佳能还有一种UD玻璃,和尼康、潘太克斯、奥林巴斯所用的ED玻璃是同一种类型的东西,这是到现在为止生产技术最成熟的产品。但是实际上这几家的光学性能还是不尽相同,总体上只能说基本一致。在产品中采用此种玻璃的数量,具有同级可比性,可以看作具有同样的效率。

    对于各个副厂,他们的立场和对经济性能的看重,使他们在这种相对贵重的材料使用上有了些变调:首先是图丽利用自己强大的原材料生产能力,开发了一种成本更为低廉的、具有较低色散的材料并且广泛应用。但是这种材料也分成好几种:SD、SHD等。

    腾龙更是明码实价地表明:他们的LD镜片不是一般说的低色散镜片,只是较低色散的而已。

    对于适马,它的镜片也有好几种,现在大量使用的也类同于图丽和腾龙,却要比他们略高一点,但和原厂的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适马也有比较理想的低色散玻璃大致相当于ED玻璃,不过据我所知也只在它的180/3.5微距镜头上使用了一片,不过这支镜头的价格就变得很高了,就失去了和原厂产品在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低色散玻璃的区别、包括镜头的优劣也可以从结构上看出来:低色散玻璃应该用在镜头上最厚的镜片上。如果不是这样,而且低色散镜片使用又很少,比如只有一片,那就是幌子,就好像尼康的70-300ED,那是欺骗消费者的广告行为。而且,像莹石这样的镜片一般不能和别的镜片胶合,只能独立使用,好的低色散镜片也是如此。对于功能性能指标相同的镜头设计上,镜片越多越优秀,这主要是减小每一块单一镜片的加工难度,更加精确地矫正所有的像差,但是这又对各厂的镀膜水平严重的考验。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5: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镜头的真空镀膜:

    从日本的测试来看,现在世界上生产的各家镜头厂的镀膜以佳能、富士、禄来三家最佳,他们可以比较轻易地生产出超过9层以上的多层镀膜。余下的潘太克斯的SMC 7层、蔡斯T*的6层、尼康的mc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

    副厂镜头中镀膜水准最高的是腾龙,它具有某些超过原厂的镀膜技术。而像理光这些厂家,包括它倍受好评的GR1的28/2.8镜头也不过是3~5层而已。在大家比较关心的三家镜头副厂中,适马是最差的。它的多膜透过效率略低于其他厂家,最麻烦的是它的镀膜坚固性能不佳,在高湿度地区一向缺乏好评,比如像日本、香港、成都等等。这也是它的镜头为什么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性能下降得很厉害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二手市场上,适马的镜头往往是最为廉价和不被重视的。

    在中长焦距的变焦镜头品种繁多,选择颇多,但是对于真正适用和实用的却远非想象的那么多。对于不管是对于业余还是专业,这个距离上的选择大多都应该是70(80)-200(210),或者100-300。现在所有的75-300、28-200的变焦镜头,在像质方面还是有很大的问题,皆属于狗头一类浪费钱财的东西。

   最为被大家所看好的还是70-200/2.8这样的“大家伙”。这类镜头是现在变焦镜头里面的最好的镜头。口径大、成像质量高、也最为常用,略次一级的f/4的产品也是属于可以接受的底线。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5: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对各常见品牌镜头的简单评价:

    以下贸然对几种产品评论一番,不过一家之言,难免过于主观,大家悠着点飞砖头就得了。

    1。首先说说尼康,尼康在80-200这个焦距段一共推出了5代,最早的Ai-S 非常少见,价格性能一直比较神秘,不过根据第一代的AF的来推测应该相差不大。AF版的一代二代,光学结构一模一样,只是为了改进机械设计上的问题才有两种不同的产品,他们的分别主要是遮光罩的位置。这支镜头总体上来说是很成功的,虽然在机械上问题重重,成像上倒不负尼康多年的盛名。当时也属于独树一帜的东西,除了略微落后于当年的EF 80-200/2.8L外,倒也是笑傲江湖。

    真正比较完美的是尼康出的第三代AF80-200,这一代镜头把原来不可靠的单环结构改成了双环结构,加入了(假)内对焦、内变焦的设计,这是一代成熟的产品,就是如今影友俗称的“小钢炮(XGP)”,该款镜头比前两代在像质上也有了很大提高,有3块ED玻璃的帮助,成像上尼康味道十足,在销售的价格上也没有采用高价政策,适中的售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甚至影响了很多在NC间犹豫不定影友的去向,可见其魅力非同一般。XGP的美中不足在于200mm 焦距大光圈时成像质量下降,还有其大光圈下的焦外成像效果稍欠,导致了不少非议。

    后来在佳能的强大攻势下,尼康再次推出了新一代的AF-S 80-200,不过可以看出这是一代很不成熟的产品,尽管应用了多达5块ED玻璃,光学性能提高却很有限,很多方面反不及上代产品。尽管用了对焦更迅速的无声的超声波马达,但是体积重量上都是巨大无比,虽然拿在手上显得“神武无比”,不过拿起来感觉能够平衡的只有F5。认真地说,这镜头的光学水准的确有些提高,尤其是弥补了上代为人垢病的200焦距段的性能差距。不过有得必有失,在80段就反不如上代了,而且这一代的成像越来越走柔和路线,“尼康味道”越来越少,令很多N 家用家不快。所以在推出AF-S VR Nikkor70-200mmf2.8G之后,

    鉴于售价的原因和品牌忠诚度的问题,N 家老大还是必应拥有AF 80-200/2.8D ED N,而且不应与别家攀高比低。因为尼康就是尼康,别无分号,独一无二。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5: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ldc101:各厂70-200/2.8镜头分析比较
XGP 外形图:注意它的头部的粗大套筒,包住了里面前后移动的前镜片组,形成了“假IF”——



第三代XGP金色铭牌局部细节放大图——



Nikkor AF-S 80-200/2.8D IF-ED镜头——



可以看出,尼康表现出很好的明锐度和色彩还原,而且短焦距段的分辨率,明显强于200mm焦距段,更优于加了增倍镜以后的效果。

ldc101:各厂70-200/2.8镜头分析比较

2。接下来说说尼康的“生死大敌”——佳能。佳能在进入AF时代后突然发力,凭借优异的光电技术抢占了创新技术的领导地位。很多镜头都是率先引入专业领域,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好的L镜头。不过可惜的是佳能的L镜头的L就是奢侈的意思,明火真枪似地抢钱;

业余级的镜头虽然有很多能给人惊喜,但也有很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狗头。

佳能最早的80-200/2.8L镜头是配套当时的专业机 EOS-1 推出的,虽然售价不菲(是当时最贵的,果然不愧为L的名号),但是成像非常好,AF的速度就是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也快的了。很快就为佳能在专业摄影方面打下一片天下,一吐多年被尼康压制的恶气。

在超声波马达技术成熟的时候,佳能再次推出了登峰造极的70-200镜头,还有后来又加上了防抖技术的IS镜头,这两支镜头不管从那个方面来看,都是非常优秀的。到目前为止,尚未有能出其右者,无愧镜皇的称号。如果没有创新的技术引进的话,超越此头只能是空话一句。

无怪出厂这么多年,该镜头售价变化极小,而且二手市场上芳踪难觅,由此看见用家的肯定程度。

不过这两支镜头在分辨率方面比起80-200来好像好要弱一点,但明锐度却有不小提高,所以整体性能高出不少,尤其是在200mm 焦距端,达到可与定焦媲美的程度。

佳能同时也没有放弃对中等价位镜头的市场开发,被称为“小小白”的70-200/4L就是这样的代表,这支镜头的定价在小白的一半左右,对很多囊中羞涩的影友有着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很多人看到这支镜头使用了莹石和Super UD的镜片,就以为这支镜头一定会比小白好,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镜头的分辨率和最大有效口径有关,口径越大,通光量越大,收集信息就越多,分辨能力相应就越强。虽然由于一些其他的光学问题,这种规律不是等比例的,不过还是比较明显。

经过多方的测试证明,小小白还是略逊小白一筹。就算如此,小小白的成像仍然时非常好的,不能因为它价格低于小白就看轻它。虽然它缺乏大一级光圈独有的焦外虚化效果,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尤其对于那些拍摄风景和携带远行的,它的轻小是很有魅力的。小小白的失误在于发售的时候没有附上脚架环,这是令人大伤脑筋问题,尤其是用一些较轻的机身和他搭配的时候。

(未完明日再续)

[ 本贴由 号号 于 05-7-26 15:19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5:24:41 | 显示全部楼层
Canon将应用于定焦镜头的「后组对焦式」机构转成了「內组对焦式」(只移动中间镜片组),而在70-200L上实现了高倍率变焦化及轻量化。根据Canon Lens Work描述,內组对焦式有下列好处:

1. 因为只移动重量较轻的镜片组,因此自动对焦极为迅速,手动对焦也很轻巧;

2. 镜头长度不因对焦而改变;

3. 实现了镜头系整体的轻量化;

4. 滤镜框不会旋转;

5. 对焦时对焦环不会前后移动。


Canon EF70-200mmf/2.8L USM 镜头——



Canon EF70-200mmf/2.8L IS USM 镜头外形图——



Canon EF70-200mmf/2.8L IS USM 镜头工作状态——



Canon EF70-200mmf/2.8L IS USM 镜头接口局部——



Canon EF70-200mmf/2.8L IS USM 镜头调整钮局部,注意和尼康不同,最下一个是防手抖的状态1-状态2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5: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3。下面开始介绍另外两家诸侯——美能达和Pentax

现在的美能达和潘太克斯的用家不多,拥有80-200/2.8这样的极贵的镜头的更是异数。

美能达在国内常被人所轻视,认为它不够专业,镜头也不够好。但是在国外这是不可思议的,它的80-200/2.8G是一支具有很高水准的镜头,在很多测试中它可是领先于尼康的80-200(2代)和EF 80-200/2.8L。它的体积和重量在这一组别也是很有优势的。不过它的价格之高也是让人难以接受的主要原因。

潘太克斯的就更少见了,但是在潘太克斯的年鉴中倒是没少见他的身影,那是一支很棒的镜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5: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Minolta AF APO 80-200mm f/2.8 G 镜头外形图——



Minolta AF APO 80-200mm f/2.8 G 镜头拍摄样片具有与众不同的特殊味道,这种“味道”同样也贯穿于美能达的整个 G 系列镜头中。

[ 本贴由 号号 于 05-7-26 15:28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楼主| 发表于 2005-7-26 15:28:47 | 显示全部楼层
Pantax SMC FA* 80-200/2.8 ED [IF]高价镜头——

在本话题最后部分的表格里,大家将可以看到:它的得分和评测成绩都不理想,相对于它的高价位,让人觉得似乎不可理解。

但是指标评测和实际应用毕竟是两回事,它的真正用家没有一个不对Photodu的评测得分“高声痛骂”的。

此镜头虽然我没有机会直接用过,但是新华社摄影部的朋友非常推崇此头,我曾经和他比过片子:同时、同地、同对象(舞台演出),不准用三脚架、闪光灯,出的片子和我的尼康XGP相比较,只能用“甘拜下风”四个字形容。

尤其是全开光圈f2.8时的舞台成像分辨率、色彩还原等让你真正服气它相对于XGP的贵族价格。

所以评价镜头不能全看MTF分数之类,那是有测试条件的,一般是无穷远处聚焦,和实际应用状况相比有时会出现较大区别,在此镜头上就是一个典型个案。

此头的最大优势在全开光圈时的反差、焦外成像、四角分辨率、色彩还原等,在同类镜头中都当之无愧地属于上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7-6 17:5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