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海

兵器军事知识专贴-武直十高清大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8-30 17: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20:4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在铁血里又看见了关于防弹衣的帖子了,说实话,我胃里已经有抽筋的感觉了,怎么还有人拿这个说事。还有跟风的,拿出红色救生衣,胶鞋,连共军救灾没有胶皮手套都给翻出来了,今天还看到个野战口粮的帖子,N多人认为共军用不上吃不上这些个东西,无非就是不重视生命,官员腐败贪污,中国穷的叮当乱响。说实话,我还真有点佩服他们的联想能力了。   
  
  
今天单独开个帖子,顺便扫扫盲,中华网现在的军盲太多了,本来军事知识贫乏不是过错,慢慢学就是了,可笑的是用自己的主观想象来讨论一些军事问题(2W人的特种部队进驻巴基斯坦都出来了),这个帖子就给大家详细说说我军目前这些个东东的装备情况。   
  
  
首先说说防弹衣,这个是比较热门的话题。我实在不明白那些一直说我军没有装备防弹衣的人有什么根据,是电视新闻没有播?是抗震救灾没有穿?还是网络图片没有找到?或者是自己的主观猜想?防弹衣现在我军已经装备了战备值班部队,这个是亲眼所见,不会有假。为什么只装备战备值班部队,原因有以下几个:   
  
  
1、众所周之,战备值班部队是国土防御的中坚力量,是战争的最前沿,所以新装备优先装备他们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能因为电视里,新闻上,救灾部队没有装备防弹衣就想当然的认为中国没有装备防弹衣,铁军团是战备值班部队,救灾时他们也没穿防弹衣,可是,谁TMD救灾的时候穿那玩意?你有老二,平日穿着裤子老二藏在裤裆里,别人没看见,难道别人就说你没老二?成天把老二陶出来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你有老二,那你只能进精神病院了。  
  
  
2、防弹衣芳纶纤维的特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全军列装。芳纶是有储存年限的,一般在一年到三年的时间,这还是在储存保养得当的情况下。昨天看见还有人高呼“衣服放在柜子里十年还能穿,怎么军用的芳纶就这么娇贵!!”并且根据衣物的储存时间,说我提到芳纶只能储存一到三年是骗子,还骂我没知识,我只能无语了。   
  
  
3、全军列装防弹衣是无意义的浪费。众所周之,防弹衣能够发挥自身功效的场所在战场,如果不是在战场,防弹衣可以说是一个累赘,又笨重又闷气,还行动不便,是个人就不会想穿那玩意。并且在恶劣的训练条件中,芳纶的使用年限是成倍的缩短,如果全军列装这玩意,平时训练让你穿着(鬼才愿意穿这玩意),基本上芳纶一年就报废了,然后只有扔了,你算算这个一年要浪费多少钱,这个钱还不如贴进战士伙食费来的实惠。即便是财大气粗的美军,也只是为一线部队准备了防弹衣。那些叫喊全军列装的,上纲上线可以说他们是妄图损耗国力,小里说他们是好心办坏事,拍脑门决策,可是你就是再好心,事也已经坏了,要你那不值钱的好心干嘛?   
  
  
4、我国广袤的战略空间以及强大生产能力,决定了我军无需全军列装防弹衣。我国战略纵深之大是大家共知的,并且早在60年代,很多军工企业就已经在三线落地生根,并且中国有着丰富的战略资源,这样就使得我们即使是丢掉了部分的国土,依然能够有强大的军用物资生产能力,防弹衣在战争爆发后,完全可以大量生产再下发二线部队。昨天我还看到有人说敢对中国开战的,能把中国在一个月内打的丧失军事生产能力,只能佩服这位老兄的意念了,要知道老美也绝对做不到这点。   
  
  
5、目前的国际环境决定了防弹衣无需大量装备。现在国际环境对中国来说还算不错,虽然总有藏独东突时不时的出来恶心我们一下,可是能实际威胁到我国的国际势力基本只有2个,北面的俄罗斯和大洋那头的美国,不过就目前而言,他们和我们起大规模冲突可能性几乎为零,这个不多说,有战略分析和思考能力的都应该清楚。虽说越南这个恶邻一直不让我们省心,可是对付他们也无需进入全国的战备状态,当年轮战就说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现在对付越南更多的是海军兄弟的事情,海军难道也要全员装备防弹衣?还有日本,那也是海军和空军兄弟的事情,陆军老大哥在战争初期没什么作用。  
  
防弹衣的事情说完了,再来说说红色救生衣的事情。演习部队穿红色救生衣是为了防止演习中出现事故,这样目标明显便于施救,可是这并不是说我们战争状态还穿着红色救生衣,我一同学他们厂就接过救生衣迷彩外罩的订单,说明战时状态,我们的红色救生衣是会变成迷彩马甲的,这个似乎不用在争论了吧。昨天还有人说演习要贴近实战,所以演习也不能穿红色救生衣,这个简直是对战士生命的漠视,冷酷的令人发指。我们需要在演习中有意外情况来考验我们处置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可是这种的需要绝对不能建立在危害战士生命安全的基础上!!演习地域广阔的很,如果一名战士不慎落水,你说是醒目的救生衣便于我们施救还是迷彩伪装的救生衣便于我们施救?   
  
胶鞋和军靴的争论也有不少日子了,铁血里有很多老兵,你们应该问问他们,武装越野的时候,他们愿意穿胶鞋还是军靴?军靴是很酷,很帅,可是那些力挺军靴的人你们有没有穿军靴走过几十里的山路?我走过,切身体会,那是我刚当驴友的时候,什么感觉?我最后恨不得赤脚走路!并且军靴一旦进水,脚上打泡那是没跑。军靴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下确实对脚有很大的保护作用,可是平时训练就没必要穿吧,老美平日训练都是穿的旅游鞋,这个网络上就有照片。还有人说平时不穿战时穿会不适应,笑话啊,你把西裤换成牛仔裤你还不会走路了?   
  
胶皮手套不知什么时候也成了攻击共军装备落后的证据了,好像就是救灾的时候,战士没胶皮手套,手指磨破了,立刻就成为某些人认为共军虐待士兵的证据了,这个确实白了点,我不想多说什么,本来胶皮手套就不是作战部队制式装备,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国家把胶皮手套当制式装备的,实在没有必要生产几十万双堆仓库里等着他老化,这个是极大的浪费。这种大地震毕竟几十年才一次,不能为了这几十年一次的事情大量堆积平日无意义的装备吧。如果你们仔细点,就会发现其实消防员全都装备了胶皮手套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工作的需要,毕竟是消防战斗在平日里营救生命的第一线,他们在平日处理房屋垮塌时需要用到这玩意,这正说明了老共是相当重视战士的。   
  
  
还有野战口粮,救灾时战士好像没被媒体拍到吃这玩意就说了战士吃不到这玩意,似乎我们的野战口粮都被贪污了。其实你如果懂一点军事装备知识的话,你应该知道,战备值班部队在背包里始终放着一日份的野战口粮和急救装备的。每当野战口粮要过期的时候,战士们都吃这玩意,省的浪费了。我吃过这玩意,味道还行,可是要是你连着吃2、3天,你胃里会直冒酸水,就算花样变换也没用,到时候哪怕是野战口粮里是装的鱼翅鲍鱼龙虾你也要吐,让战士们长期吃这个,你们真是虐待狂。所以救灾第一天的野战口粮吃完了,哪怕第二天伙食是白菜就馒头,战士也不会再选择野战口粮的。   
  
  
难得写了这么多,实在是憋在心里不说不痛快,有些人不要再凭借你们的主观想象再来指责军队的装备问题了,虽然有人会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屁话,可我认为,军队本身并无过错你凭什么去指责他。无端的指责或谩骂,说严重点,告你个诽谤也不是不行。   

转自铁血,会员  休假中的上帝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1: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性分水岭--抗美援朝   
中国人里关于抗美援朝争论最多的大致有三:1.该不该。2.赢没赢。3.值不值。   
对这些争论只有用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标准,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  
冷战时期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什么?--摆脱美苏冷战的夹击。   
抗美援朝的结果是什么?"赶走一个,送走一个":美军被从鸭绿江边赶到了三八线。苏军于1955年5月撤出了旅大。--赶走了美军,苏军也就没有了继续留驻中国的理由:中国证明了自己有能力保卫自己。中国被雅尔塔协议剥夺掉的这项主权从此被中国又拿了回来。这是对中国抗美援朝的回报,是中国抗美援朝的一个间接的胜利果实,也是一个根本的标志:把中国东北变成第二个"外蒙古"的隐患从此彻底消除。这样的结果对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摆脱美苏冷战的夹击--是更有利,还是更不利?   
有人说因为中国抗美援朝,所以美军才干预台湾。中国是帮了朝鲜,丢了台湾。   
这样说的人是瞪着眼说瞎话。朝鲜内战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美国于两天之后的1950年6月27日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公开干预中国内部事务。中国于4个月后的1950年10月19日派遣志愿军入朝参战。美国干预台湾在前,中国出兵抗美援朝在后。这一切不是什么机密。这样说的人与其说是无知,不如说是无赖。  
有人说中国抗美援朝是多余,因为美军没有越过鸭绿江进攻中国的计划。   
不知道这样说的人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或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是什么样的铁哥们,对人家的心思如此有把握。对这样的说法,最好的答复是萨苏先生在《尊严,不是无代价的--评抗美援朝》中的一段话:"在日本,阅读了大量关于甲午战争的史料--出乎意料的是,战争爆发之前,日军不但没有打到山海关的思想准备,甚至没有打过鸭绿江的作战计划!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虽然知道它的软弱,几百年前丰臣秀吉在大明的炮声中忧病而死留下的恐惧,依然使日本迈不开侵略的步伐。  
"是谁让日本军队杀进了中国?"   
"日本人的记载有些荒唐--因为在平壤缴获了叶志超丢弃的大量装备,日军士气大振。清军陆军的行营炮和连发枪比日军的装备还要先进,却一触即溃,令日军对中国有了‘新的认识'。然而,他们还是遵令在鸭绿江停了下来,并没有敢轻易渡江。"  
"这时,对岸却来了一支清军骑兵--这就是所谓的‘八旗铁骑'了。日军只有三十人的先锋部队隔江开枪射击,并且就地准备掘壕防守。不料清军几百人的马队立即蜂拥而逃,丢盔弃甲!于是日军小队长就自作主张渡江追击......后续的日军随即跟上。""违抗命令如何?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确切地说,这些违抗命令的日本兵只是发现了一个事实。" "从那一刻,中国的尊严,在日本人的心中已经荡然无存了。" "朝鲜战争之前,这种事几乎每年都在发生的。而朝鲜战争之后,再没有一个国家认真地准备‘征服中国'。即便对于中国的那个政府不满,想要推翻它,也要想出种种制衡的办法来,从政治上,经济上,从各个方面想办法。"   
"要是能用战争解决问题,不是比这些复杂而麻烦的方法简单得多?"   
"正因为无法征服,我们才有了和这些曾被称作‘列强'的国家坐在一张桌子旁平等说话的机会。" "而我们这些普通中国人因为这种尊严得到的,就是几十年来不再有战争来破坏我们的家园。"   
1950年统帅"联合国军"的麦克阿瑟就是个坚信"胜利者不受责难"、谁也不尿的主:不准越过三.八线?老子偏过。不准使用美军占领中朝边境地区?老子偏用。不准把朝鲜战争跟蒋介石扯上?老子偏访问台湾。怕引起中国干涉?有什么了不起?中国人不过一群厨子裁缝,只会洗衣做饭,哪敢打仗?如果他们敢跟美国军队较量,那将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屠杀"--对这样的将领而言,"没有越过鸭绿江进攻中国的计划"有什么关系?随时制定就是了。如果中国还象"李中堂"时代那样当缩头乌龟、一哄而散,谁能担保当年甲午战争的历史不会重演?  
如果麦克阿瑟把"鸭绿江不是不可逾越的边界"的威胁付诸实施,当真过江入侵中国,根据《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苏军有权出兵。最坏的结果:又一次"日俄战争"--外国军队在中国的土地上大打出手。不论谁胜谁负,战争的破坏都落在中国人头上。  
即便美军不过鸭绿江,只是与中国军队沿江对峙,那又如何?中国必须随时随地防备美军打过来,必须在中朝边境处处设防,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东北的工厂必须内迁,整个中国的经济建设都要被打乱。更关键的是:苏联便有理由长期保持在旅大的驻军。这就使中国被牢牢绑死在美苏冷战的棋盘上愈陷愈深,离摆脱冷战这个根本目标越来越远。  
抗美援朝最大最深远的影响: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第一次得出结论:"不要进攻中国大陆"、"不要在陆地上跟中国较量"。   
列强如果1840年就有这个结论,就不会有鸦片战争了。如果甲午战争前就有这个结论,就不会有马关条约了。如果1900年就有这个结论,就不会有八国联军了。如果七.七事变前就有这个结论,就不会有八年抗战,尤其不会有"南京大屠杀"了。可见这个结论何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1: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俾斯麦说:"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中国不堪一击、不打白不打"这个结论是列强"用铁和血"得出来的,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决定出来的。 于是有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有了中国一系列的失败屈辱,有了满清七十多年内签定的一千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差不多平均每年14个,每月摊上一个还多。 百年来不知多少中国人试图靠"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而不靠"铁和血"来改变这个结论。无论是举人进士出身、八股文倍儿溜的曾国藩、李鸿章,还是留过洋的"蒋委员长",身边都不乏能言善辩之士,"说空话"、打笔墨官司个个不外行。结果呢?"妙笔生花"和"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列强的"中国不堪一击、不打白不打"的结论了吗?仅以1931年到1937年这6年为例: --1931年9月18日,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国民党政府"绝对不抵抗",请西方列强"调停":"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怒含愤,暂持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列强调停建议:中日两国都从中国东北撤出武装力量,中国东北由西方列强各国共管。《国联》通过了"多数派决议","不承认"日本占领东北。结果:日本退出《国联》,日本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多数派决议"一文不值。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发动"1.28事变",进攻上海。5月5日国民党政府签《上海停战协定》,划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驻军。   
--1933年5月31日国民党政府签《塘沽协定》,承认了日本对东北、热河的占领,划绥东、察北、冀东为日军自由出入地区。"长城线以南由中国方面警察机关担任之上述警察机关,不可利用刺激日军感情的武力团体"。   
--1935年7月国民党政府签《何梅协定》,中国河北省主权大部丧失。   
--1935年6月27日国民党政府签《秦土协定》,中国丧失了在察哈尔省的大部分主权。.....   
指望"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的结果,是用"漂亮的书法"在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协定上签字画押。--"铁和血"得出来的结论,只有"铁和血"才能改变。  
中国人不是没有试过用"铁和血"来改变--八年抗战中国人付出的"铁和血"还少吗?但是那些"铁和血"   
硬不过列强的"铁和血":当美军介入朝鲜、干预台湾、兵临鸭绿江时,满脑子仍然是列强1840年以来"铁和血"的老结论:"中国不堪一击,不打白不打"。  
抗美援朝的"铁和血"彻底改变了1840年以来列强的"铁和血"的结论--从此不再是"中国不堪一击、不打白不打",而是"不要进攻中国大陆"、"不要在陆地上跟中国较量"--中国人百年奋斗、八年抗战、牺牲几千万人、不知付出多少"铁和血"都没能做到的,毛泽东领导的抗美援朝用"铁和血"一举做到了--就凭这一条,能说中国抗美援朝失败了吗?   
还不止于此呢。   
既然推翻列强"中国不堪一击、不打白不打"的结论"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这就意味着非打一仗不可。如果在中国领土上打这一仗,即便中国赢了,那中国本土也要饱受战争破坏。而抗美援朝却使中国既用"铁和血"推翻了旧结论,又使中国本土免遭战争破坏--就凭这一条,能说中国抗美援朝亏了吗?   
中国大陆在抗美援朝之前战乱不断,从来没消停过。但自抗美援朝之后,中国大陆就再也没遭受过任何大规模战争。对于中国,1949年是分水岭:1949年之前的中国是战乱的中国,1949年以后的中国是和平的中国。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既是"准战争时代"的中国,又是免遭战祸的中国。扭转乾坤之举是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是当代世界认识中国的历史性分水岭。

[ 本贴由 大海 于 08-9-17 11:23 最后编辑 ]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1: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俞可平说"1949年后"的中国没有了"以人为本"、否定了"人道主义"、"人们的正常情理和心态受到严重的扭曲"--言外之意:1949年以前的中国是"以人为本"的中国,充满"人道主义"的中国,人们的"正常情理和心态不受到严重的扭曲"的中国--比起充满战争的"1949年前",没有战争的"1949年后"居然是没有"以人为本",可见俞可平不承认让中国人民免遭战争苦难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最大的"人道主义",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民的"正常情理和心态"。--也就是说,俞可平口中"以人为本"的那个"人"指的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象他那样的"精英"。充满杀戮、死亡和破坏的战争不算破坏"以人为本","精英"感受不自在才算,可见"精英"的幸福感比让中国老百姓免遭战争苦难更重要--这条日本鬼子就能满足:当中国普通老百姓惨遭屠杀抢掠时,给日本鬼子当走狗的汉奸们不是过的很滋润吗?虽然在"太君"面前是条狗,但在"不是人"的老百姓面前却是"高等华人",能充分享受"以人为本"、免受战争苦难的"人道主义"。可见俞可平的"以人为本"中的那个"人"只包括战争中能免受死亡苦难威胁的"高等精英"而不包括普通老百姓。用老百姓的俗话说,这小子就俩字--欠揍:如果这厮领教过日本鬼子的皮鞭耳光拳打脚踢的滋味,领教过南京大屠杀的滋味,领教过战火纷飞朝不保夕忍饥挨饿的滋味,那他就知道让中国老百姓免受战乱之苦算不算真正的"以人为本"了,就知道他一脸不屑的"1949年后"对中国人民意味着什么了。  
有人说中国抗美援朝是上了苏联的当,为苏联当替死鬼,连武器都得自己掏钱,可见中国当了冤大头。  
如前所述,中国抗美援朝是因为它符合中国的民族利益。既然符合中国的民族利益,那中国就是在为自己而战而不是在为别人而战,就不存在上当受骗当替死鬼的问题。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利益在抗美援朝这一点上一致,苏联提供的武器不少是要钱的,但白给的也不是没有。比如1951年志愿军攻占汉城后苏联就一次无偿赠送了米格-15歼击机372架。不过如果苏联一切都白给,那反而未必是好事:国与国的关系如同人与人的关系,宁可欠债,不可欠情。欠债算得清,欠情算不清。一旦有变,欠债可还,欠情难缠。比如两人恋爱,一方为另一方牺牲了一切:前途、机会、专业、工作、财产、亲情......却被对方占足了便宜后一脚踢开,那将会如何?搞不好能出人命。中苏分裂后苏联人对中国虽然恼火,却并不恨之入骨,因为当初中国并没有亏待苏联,只欠债,不欠情。赫鲁晓夫撕合同撤专家把事都干绝了又有点懊悔,很有点恋恋不舍当初能从中国得到的好处。结果:对美国联手干掉中国核力量的建议犹豫了一阵子。就这么一犹豫的功夫,中国的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相反的例子是越南:跟中国打交道时一切白捞,占尽了便宜,很有点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看我多能耐。越南不理会"宁可欠债、不可欠情"那一套,当为傍苏联过河拆桥跟中国翻了脸时,中国人从上到下立刻个个恨得咬牙切齿,同仇敌忾根本不用动员,说打就打毫不留情。两相比较,到底谁更吃亏?   
最精于算计的当属"蒋委员长":抗日战争时吃定了美国的底牌是不能让中国垮掉,只要国民党没有投降日本,不管打不打、打得有多烂美国照样得给钱给援助。这竹杠不敲白不敲。于是一天到晚向美国叫苦要援助。但东西一到手就全留着对付共产党,不对日本动真格的。不管美国如何催促,"委员长"总是"以不变应万变"--要东西来劲,打仗不来劲:给我援助可以,要我跟日军拼命不干。小算盘是反正美国早晚能打败日本,自己可以稳搭"顺风船",犯不着拼命,不如趁机发一笔,留着将来消灭共产党用--不愧"浙江奸商"兼"上海小开",算盘精,"拎得清"。   
(据罗斯福的儿子艾利沃特回忆,"罗斯福终于明白了:‘中国军队一心只放在监视共产军上,根本无心和日军作战。'")1944年日军到处吃败仗,唯独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之役大获全胜,打得"国军"一溃千里,望风而逃。美军驻华代表史迪威将军急了,要蒋介石赶紧调兵挽救战局。蒋介石说无兵可调。史迪威说你的胡宗南有四十万大军正闲着呢。蒋介石说那是对付共产党的,不能动。史迪威说既然你没兵那何不让我用美国武器装备共产党的八路军,由我带出去打日本。蒋介石勃然大怒,立即以"不撤换史迪威中美两国即无法合作"为最后通牒逼罗斯福调走了史迪威--表面上看"蒋委员长"大获全胜:赶走了对共产党有好感的史迪威将军,自己继续过"仗不打,美援白拿"的好日子,光占便宜不吃亏,让美国当冤大头。结果呢?美国立马放弃了陆地上靠中国军队打败日军的打算,转身求助于苏联。苏联正中下怀:求我可以,得有甜头--中国的主权。美国满口答应(这才是最狠的报复)。于是有了雅尔塔协议,有了苏联出兵东北。最后的结局:小算盘最精、最"拎得清"的"蒋委员长"被赶出了大陆,到台湾小岛上斤斤计较"拎得清"去了--只知算小帐,只知贪小便宜,见小利忘大义,总想白捞油水,有此下场奇怪吗?   
整天拿抗美援朝"亏不亏"、"合算不合算"说事的人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找借口妖魔化毛泽东而已:现在中国"公款吃喝"每年有多少?贪官弄到国外的赃款每年有多少?"国有资产流失"每年有多少?中国的买办让外国老板从中国人身上榨取的血汗每年有多少?怎么从来也不见他们着急?怎么从来也不见他们象对抗美援朝那样斤斤计较、"拎得清"?   
有人专拿中国抗美援朝的伤亡说事。首先,战争的目标是胜利。看胜利与否不是看代价大小,而是看是否实现了战争的战略目标。实现了就是胜利,否则就是失败。--能说苏联卫国战争中的牺牲比德国大,所以苏联是战败国而德国是战胜国吗?能说中国抗日战争的牺牲比日本大,所以中国是战败国而日本是战胜国吗?其次,根据中国的统计,武器装备绝对劣势的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伤亡总数并不比"联合国军"的伤亡总数高。某些人论及中方的伤亡数字不用中国的统计而用美军的估计,这本身就是偏见的表现。而对比伤亡数字时,故意用美国一家的伤亡总数来对比志愿军的伤亡总数,这实际在耍流氓:跟志愿交手的有十六个国家(包括南朝鲜)的军队,这十六家的伤亡数字加在一起与中国一家的伤亡数字相比才能说明问题。中国出兵时北朝鲜的军队基本打光了,那些伤亡数字不能算在中国头上。隐瞒所有这些事实,用美军一家的伤亡数字和美军估计的中朝双方的伤亡数字做对比,这难道不是玩弄数字游戏搞诈骗?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7 11: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抗美援朝招致美国对中国长达二十多年的封锁禁运,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和损失,可见抗美援朝没好处。   
前面已经说过,只要中国还没有摆脱冷战,那就不可避免要吃冷战的亏。美国干预台湾是因为冷战。封锁中国也是因为冷战。这就是冷战给中国带来的伤害,是中国向苏联"一边倒"的代价。问题的性质是这样的向苏联"一边倒"的代价与中国的东北、西北变成第二个、第三个"外蒙古"、整个国土被美苏肢解那样的向美国"一边倒"的代价孰轻孰重;是"两害相衡取其轻"的问题,而不是在"有害"与"无害"之间作选择的问题。   
美国的封锁禁运是一柄双刃剑,能伤人也能伤己。本来美国的算盘是封锁禁运能使毛泽东的政权即便不垮也发展不起来。但美国没想到毛泽东的中共是在被封锁被围剿的根据地这种环境中长大的,自力更生惯了,封锁禁运别人受不了,中国不但顶得住,而且摸索出经验来了,发展的路子步伐谁也干预不了。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美国越来越坐不住了: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美国对古巴实行海上封锁,禁止向古巴运进"进攻性武器"(导弹、轰炸机)。当时美国海军对驶往古巴的中国轮船概不搜查--不是尊重,而是一种无言的轻蔑:谅你中国船上没有"进攻性武器"。但仅仅过了两年,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1964年)。又过了两年,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66年)。再过了一年,中国氢弹试验成功(1967年)--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后仅仅5年,美国就再也没法对中国保持"谅你也没有进攻性武器"那种悠然的心情了。相反,美国不得不扒耳挠腮发愁:如果中国向"不友好国家、势力、地区"提供"进攻性武器"如导弹甚至核武器,那可怎么办?(实际上,利比亚总统卡扎菲确实曾提出愿意花大价钱向中国买原子弹,但周恩来总理彬彬有礼地拒绝了:原子弹是不供出售的。)要求中国同意不出口"进攻性武器"?处于敌对状态的中国会听你的?向中国施加压力?已经封锁禁运了二十年,能施的压力全施完了,再没什么可施的了。向中国开战?又不是没较量过。除非核大战,否则还能怎么样?设法让中国改变政策?美国与中国敌对二十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几乎是零,吃里扒外替美国效劳的"基金会学者"一个都没有,能指望谁说得上话?被封锁被隔绝的中国成了"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不受任何条约规定的制约。不管是美国还是联合国,不管是国际组织还是"民权团体",中国可以概不买帐。谁也休想对中国内部事务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美国越来越痛感对中国的封锁禁运对美国利益的损害简直不亚于对中国利益的损害,越来越急着改变这种状况。尼克松说美国决不能让"几亿中国人生活在愤怒的孤立之中",潜台词是:一个愤怒而孤立的中国更能给美国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还不如赶紧解除封锁禁运,恢复美国对中国社会、对中国"精英"的影响力。所以到后来美国解除对中国封锁禁运的心情其实比中国人自己更迫切,而且更彻底:以后再也不这么干了。典型的例子是1989年,老布什坚决拒绝对中国重新施行严厉的封锁禁运。表面上说"不愿意孤立中国人民",实际是历史的教训领教够了:对中国搞封锁禁运不但无效,而且到头来"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如果封锁禁运管用,美国才不会在乎是否"孤立人民"呢。比如对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那就封锁到底,毫不手软。)   
抗美援朝导致的封锁禁运是坏事不假。但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把这种坏事变成了好事,反而使美国从此以后再也没胃口对中国用这招了。一劳永逸--1989年中国就沾了毛泽东的光--这难道不是坏事变成了好事吗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8-9-19 16:0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涡扇10

源渊

  八十年代初期,中国航空研究院606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因七十年代上马的歼九、歼十三、强六、大型运输机等项目的纷纷下马,与之配套的研发长达二十年的涡扇六系列发动机也因无装配对象被迫下马,令人扼腕,而此时中国在航空动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到二十年之上。面对中国航空界的严峻局面,国家于八十年代中期决定发展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就是涡扇10系列发动机。依据装配对象的不同,涡扇10系列有涡扇10、涡扇10A、涡扇10B、涡扇10C、涡扇10D等型号,其中涡扇10A是专门为中国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而上马的新歼配套的。中国为加快发展涡扇10系列发动机,采取两条腿走路方针。一是引进国外成熟的核心机技术。中美关系改善的八十年代,中国从美国进口了与F100同级的航改陆用燃汽轮机,这是涡扇10A核心机的重要技术来源之一;二是自研改进。中国充分运用当时正在进行的高推预研部分成果(如92年试车成功的624所中推核心机技术,性能要求全面超过F404),对引进的核心机加以改进,使核心机技术与美国原型机发生了较大变化,性能大为增强。这里说句题外话,网上有人说涡扇10是在F404基础上放大而成,性能直逼F414,似乎也不无道理,因为核心机技术来源较多,不能单纯说由那一家发展而来。

结构



复合材料外涵道

涡扇10/10A是一种采用三级风扇,九级整流,一级高压,一级低压共十二级,单级高效高功高低压涡轮,即所谓的3+9+1+1结构结构的大推力高推重比低涵道比先进发动机。黎明在研制该发动机机时成功地采用了跨音速风扇;气冷高温叶片,电子束焊整体风扇转子,钛合金精铸中介机匣;,挤压油膜轴承,刷式密封,高能点火电嘴,气芯式加力燃油泵,带可变弯度的整流叶片,收敛扩散随口,高压机匣处理以及整机单元体设计等先进技术。涡扇10A的制造工艺与F100、AL-31F相似,十分先进,外涵机匣利用中推部分先进技术采用高性能的聚酰亚树脂复合材料,刷式密封,机匣所用材料与美制F414相似,电子束焊接整体涡轮叶盘,超塑成形/扩散连接四层风扇导流叶片,钛合金宽弦风扇空心叶片,第三代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短环燃烧室,收扩式喷口,全权限电子控制技术,结构完整性设计,发动机制造和设计十分先进,不亚于世界同时期先进水平。其中涡轮叶片采用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先进材料,无余且精铸和数控激光打孔等先进工艺,以及对流、前缘撞击加气膜"三合一"•的多孔回流复合冷却先进技术,使涡轮叶片的冷却效果提高了二倍,而且耐5000次热冲击试验无裂纹发生。涡扇10的涡轮叶片虽然是定向结晶的DZ125,但采用了我国独创的低偏析技术,其综合性能可以和第一代的单晶高温合金媲美。涡扇10的性能为:空气进量100kg/sec,涡轮前温度为1700-1750k,涡扇10加力风扇的性能的一些主要数据为如下:高、低转子的转速分转别是13 kr/min,16.2 kr/min,涵道比0.5,總增压比30,323 m/s和334 m/s,空氣流量M=100 kg/s,主燃烧室及加力燃烧室供油量分别为2.6 kg/s,2.85 kg/s。最大推力73.5kn,加力最大推力110kn。涡扇10装有无锡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研制的FADEC。

涡扇10涡轮装置DD3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是确定的事,7.5末期的DZ-4是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定向凝固高温合金藉由柱状晶的同方向凝固,将细长的柱状晶朝凝固方向平行涡轮叶片运转产生的离心力。但其最大缺点是,涡轮叶片有中空部分,某些部位壁薄,在凝固时柱状界面之间容易产生裂缝,使得制造上受到限制。至于镍基单晶合金,在镍的Gamma固溶态中,有大量分散结晶构造稍为不同的Gamma基本态,只要将这种结晶单晶化,在定向凝固合金中,增加Gamma基本态,提高高温强度。镍基单晶合金基本上消除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限制。F119的涡轮叶片是用第三代单晶作的,DD3可能是第一代。

性能



SPF-DB空心结构导流叶片

  由于运用了高推预研的先进成果,涡扇10A的三级低压压比甚至比AL—31F的四级低压部分还要高,九级高压,压比12,效率85%,总压比、效率、喘震余度高于AL—31F,总压比与F110相似,达30以上,涡轮前温度为1747K,推质比为7.5(国际标准,非俄式标准),全加力推力为13200千克,重量比AL—31F要轻。相比之下,AL—31F涡轮前温度只有1665K,推质比7.1(国际标准,俄式标准为8.17),全加力推力12500千克;F110的涡轮前温度为1750K,推质比为7.57(国际标准),全加力推力为13227千克。总体比较,涡扇10A性能要远高于AL—31F,与F110相似。其定型时间为2003年,服役时间为2005年。

先说明一部高性能涡轮扇喷射引擎应俱备的条件:

  目前军用涡轮扇喷射引擎几乎都是双轴(dual-pool stage),有四大部分:(1)双轴系压缩机(dual-axial compressor)由低压压缩机(LPC)及高压压缩机(HPC)组成、(2)燃烧机、(3)双轴系涡轮,即高压涡轮(HPT)及低压涡轮(LPT),(4)后燃器。

  设计高性能涡轮扇喷射引擎必须要注重以下三大问题:

  1、避免压缩机叶片因转速过,快造成压缩机后部各级堆积空气,或进气道气流畸变而导致的失速(compressor surge),故须有各种纠正措施。举例说明,J79-GE-15涡喷发动机依赖调整高低二级压缩机转速比,让压缩机在任何情况下能够匹配。当后部阻塞时,应用前6级可变倾角静子叶片,调整角度以疏导气流。气流依序通过2级风扇、6级低压压缩机及7级高压压缩机,获得总压比17。千万记住,如何以最少的级数获得高压缩比,才是判断喷射发动机设计技术的重要指标。

  2、减轻压缩机重量,以使离心力及大量施功于空气所生的机械负荷,不超过制造压缩机叶片所用合金所能承受的最大的机械强度。故前部压缩机叶片可用钛合金,后部压缩机叶片因温度升高必须用其他耐高温合金。

3、使涡轮工作更有效,以带动压缩机更快旋转。所以必须要产生让涡轮运转更快的高温气体,同时减轻涡轮自身重量。于是就须要提高涡轮进气温度,及应用高强度及更耐来制造叶片。对涡轮叶片性能影响最大的是高温合金的铸造技术。当然那根涡轮轴的加工精度也很重要,否则摩擦热会烧毁引擎。

  先谈一些技术指标的意义

  1、旁通比(BPR)= 旁通的气体质量 / 流进核心机的气体质量。高BPR意味著更少的空气流过核心机,所以提高总压缩比就越容易,这是涡扇喷射引擎的基本想法。根据推进效率,涡轮扇引擎在亚音速飞行中,BPR越大,燃油耗油率越低。另一方面,低BPR说明更多的空气流过核心机,在超音速飞行中,在加力状态下,低BPR能使单位流量推力增加,燃油耗油率降低。

  2、总压缩比(TPR) = 压气机后出口压力 / 压气机前进口压力。高总压缩比使压气机和进气装置的调节成为必要,且越来越复杂。高总压缩比也使涡扇引擎的压气机稳定性裕度面临极大考验,压力越大越容易造成失速。所以远程轰炸机或民航机因为不须作激烈的机动,不需极复杂的调节装置,可由提高TPR,来降低燃油耗油率,增加航程。但对于战斗机,提高TPR必须有节制。例如F119的TPR = 25,EJ200 TPR = 26。B ?1引擎的TPR > 30。F100-PW-229受限于基本设计,将TPR从原来的25提高到34,推力增加但重量也增加,推重比不变。与其一味提高TPR,不如以最少的压缩级数来达到所需的压缩比。

  3、前涡轮进气温度(TIT),战机引擎的发展是通过提高TPR与TIT,来增加推力,降低燃油耗油率。TIT的提高,加上良好涡轮效率,高温气体足够有效带动涡轮的运动,所以涡轮级数可降低。在研制时,AL-31F超重,将均为二级的高低涡轮,各改为单级,导致涡轮效率比设计值低4%,通过提高TIT从1350C到1392C来补偿。BPR的选择与TIT的极限有密切关系,在相同的TIT限制下,例如1600~1700K的极限下,战斗机的BPR应选择0.15~0.5之间,TPR = 20~30。

  由于军用引擎设计参数不容易取得,但通过几个特徵约可一窥全貌:
  推重比(T/W),TIT,TPR,BPR
  第一代涡轮喷射引擎的特征(用于Mig-17,Mig-19):TIT ~ 1150K,TPR = 4~6。
  第二代涡轮喷射引擎的特征(用于Mig-21):TIT = 1200~1250K,TPR = 8~10。
  第三代涡轮喷射引擎的特征(用于Mig-23):TIT = 1400~1450K,TPR = 13~15,T/W = 5.5~6.5。
  第四代涡扇喷射引擎的特征(用于F-16或Su-27):TIT = 1600~1700K,TPR =20~25,BPR ~ 0.6,T/W ~8。

  WS-6G(在1982年试验达设计指标)的参数:TIT = 1473K、TPR = ~19、BPR = 0.62、T/W ~7。可见WS-6G的性能劣于第四代涡扇喷射引擎,但比第三代涡轮喷射引擎要好。WS-9的BPR=0.78,TPR=16.8(compressor: 4 low pressure + 12 high pressure)。从设计指标看来,WS-6G比WS-9先进。与西方第四代涡扇喷射引擎相比,WS-6G设计之主要差距,表现在压缩机效率与涡轮叶片合金的性能。

WS-6G是典型缺乏市场观念,中央计划经济的产物。上面一声令下,科研人员只负责把东西研制出来。首先最大138kn推力量级本就与现实不符合,WS-6G 的最大推力应该是90~110kn量级才是,无论是单发或双发都适合。

  发动机的好坏对飞行性能有极大影响。高BPR发动机高空高速性能不好,F100-PW-100的BPR为0.71,到了F100-PW-129的BPR~0.6,到了F100-PW-229其各部件得到强化,BPR变成0.33,总压比达到34,改善高空高速性能及降低耗油率。以飞机持续转弯率来说,与速度成反比,与(n**2-1)**0.5成正比,n为过载因子。提高过载必须(1)低翼载,(2)高推力,(3)低零升阻力(简言之,非升力产生的阻力)与低诱导组力(因升力产生的阻力)。因为发动机推力与高度、速度有关,飞机能否飞出大过载,实际上受限于发动机的高空高速性能,这在超音速机动中尤其重要。

  涡扇10性能如何?对其设计可说一无所知。但燃气涡轮研究院有几篇研究报告,提到三级压气机,应指LPC。至于级压缩比未知,608所研制的WJ9用来取代Y-12上P&W的PT-6A-27涡桨发动机,其单级轴流压缩比是1.51。以此水准计算,三级LPC可获得3.44的压缩比,AL-31F四级LPC获得3.6(级压缩比1.377),印度GTX-35VS三级LPC为3.2(级压缩比1.474)。各位认为合理吗?叶片的三维黏流体设计,631所与西北工业大学研究水准不差。GTX-35VS(3 LPC + 5HPC)的TPR~21,AL-31F的TPR~24(4 LPC + 9HPC),F100-PW-100的TPR~25(3 LPC + 10 HPC)。最合理的推论是涡扇10的TPR约为在25。至于级数。

  涡扇10装有无锡航空发动机研究所研制的FADEC,AL-31F为机械液压系统,F100-PW-129装有FADEC。

  燃烧器确定是短环喷雾式,与WP-13比,其长度可减少1/2。

  涡扇10涡轮装置DD3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是确定的事,7.5末期的DZ-4是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定向凝固高温合金藉由柱状晶的同方向凝固,将细长的柱状晶朝凝固方向平行涡轮叶片运转产生的离心力。但其最大缺点是,涡轮叶片有中空部分,某些部位壁薄,在凝固时柱状界面之间容易产生裂缝,使得制造上受到限制。至于镍基单晶合金,在镍的Gamma固溶态中,有大量分散结晶构造稍为不同的Gamma基本态,只要将这种结晶单晶化,在定向凝固合金中,增加Gamma基本态,提高高温强度。镍基单晶合金基本上消除定向凝固高温合金的限制。F119的涡轮叶片是用第三代单晶作的,DD3可能是第一代。

  单晶涡轮叶片的意义是能忍受更高的前涡轮进气温度。也就是说,单级高压涡轮与单级低压涡轮就足以产生足够的效率,推动压气机的运转。而不需要像F100-PW-100一般,用二级高低涡轮。F100的后续系列因受限于基本设计,无法更动,只能不断完善部件效率,提高性能。印度GTX-35VS也是采单级高低涡轮,其叶片是用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后续发展型才用单晶涡轮叶片。

  涡扇10的旁通比,如果TPR为25,那么旁通比约在0.5与0.6之间。更低的旁通比,表示要压缩更多的空气,难度越大,除非增加级数。换言之涡扇10的高空高速性能比AL-31F有提高。

  涡扇10的推重比高于8应该没问题,与AL-31F比,因为涡扇10有比AL-31F更有效的压缩机,单晶涡轮叶片比AL-31F的涡轮叶片更能忍受高温,引擎控制系统也比较先进。总之,涡扇10的压缩机用多少级来产生多少的总压比是判断性能的关键。

区别

  网上经常有人将涡扇10与涡扇10A混淆,其实两者之间有本质的区别,最大区别就是核心机的不同,当然空气流入量、涡轮温度、推比、推力都不尽相同。其中涡扇10的全加力推力比涡扇10A的要小,涡扇10早在九十年代中期,就在歼十与SU—27上试验,该机已于2000年定型。

  时间
  涡扇10A于98年装在歼十上首飞,并进行过长达四十分锺的超音速试验,在2000年第一次装在SU—27上试验,在与AL—31F混装试飞当中,曾发生空中熄火险情。目前,涡扇10A正随歼十的预生产型进行边试飞边定型试验,估计今年能够随歼十正式生产定型,2005年随机大批量入役。

涡扇10与歼-10



2003年1月出版的《解放军报》有一篇题为“中国空军‘三代战机’试飞纪实”的报道,透露了中国新型涡轮风扇发动机于去年6月试飞成功的消息,引起各方高度重视。文章称,在国产新型战机上的试飞,在我国尚属首次,不仅技术难度大,而且每个课目的风险也大。试飞那天,该试飞员的“坐骑”被人为安装了两个不匹配的发动机,一台是进口的、一台是国产的。……国产新型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不仅填补了我国发动机研制的空白,更为重要的是标志着中国的航空工业步入了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最近又有来自航空系统的消息:“从3月25~27日召开的中航一集团燃气轮机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今年中航一集团发动机行业的工作重点是以涡扇10发动机定型试飞为主线,抓好重点型号研制……”

如此来看,随着歼-10的逐步公开化,更为神密的涡扇10发动机也将逐步浮上台面。其实去年以来,航空界就捷报颇传。2003年3月31日,我国首台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通过设计定型,结束了我国没有自行研制的涡扇发动机的历史。6月初,该发动机又通过了航定委的设计审查。(摘自国际航空2003第1期)2002年5月2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昆仑”新型涡喷发动机通过国家鉴定。它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够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昆仑”发动机于2002年7月被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正式批准设计定型。(摘自国际航空2003第1期)加上去年6月在歼11上试飞的新型发动机,高中低已全面配套。

从国际发动机的情况来看,基本分成三大部分,即小推力发动机,推力一般在3000公斤以下;中推力发动机,推力一般在6000-9000公斤;大推力发动机,推力一般在11000公斤-15000公斤。WS-11肯定是小推力级发动机,“昆仑”则属于中推力发动机,而涡扇10无疑是大推力级发动机。

要了解涡扇10的性能,就必须了解其研制的背景、技术基础等情况。为此,先分析涡扇10产生的背景。据信10号工程是1984年启动,估计与之配套的涡扇10应当也应该是启动于1984年。以中国当时的技术,要独立自主地生产一种先进的高推重比、高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应是相当不容易。当时中国已拥有的技术有哪些?

一是涡喷-15,源于苏联的米格-23飞机,当时中国以20多架歼-6飞机从埃及换回了一架米格-23飞机,自然也掌握了其P-29-300发动机(中国编号WP-15),该机推力12500公斤,自重1923公斤,推重比6.5。二是从英国引进的斯贝军用发动机技术,推力9325公斤,自重1857公斤,推重比5.02。三是从美国引进的CFM-56民用发动机,推力10886公斤,自重2005公斤,推重比5.4。四是中国自行研制的WS6G发动机,推力14000公斤,自重2000公斤,推重比7。这几种发动机都在10000公斤级,重量也在1900-2000公斤左右,都可以做为涡扇10的核心机。这是还要特别介绍一个CFM-56民用发动机。

1982年3月29日,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刊登了发自华盛顿的一篇报道,标题是《中国等待批准向它出口CFM-56II型涡轮风扇发动机的许可证》。文章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等待批准向它出口两台CFM-56II型涡轮风扇发动机,然后再开始核准一项计划,根据这项计划,中国可能将更换它的多达30多架的霍克•西德利飞机公司生产的三叉戟运输机的发动机。……国防部官员对可能向中国出售CFM-56II型涡轮风扇发动机表示关切,因为这种商用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同罗克韦尔国际公司制造的B-1B轰炸机所采用的通用电气公司生产的F-101-GE-102发动机是相同的。正是由于可能进行这种技术转让,以及中国人可能运用逆工程技术取得把同样技术应用到其他方面的能力,所以国防部官员建议不要批准颁发出口许可证。”尽管有人反对,但在中美蜜月的80年代,美国政府最终还是批准了这项计划。

在上述四种基本型发动机中如何选择核心机,可以有多种方案:一是在仿制P-29-300制成的WP-15上进行改进设计,由于是涡喷机费用应该最低,时间也最快,但技术较为落后,估计不会采纳;二是在掌握斯贝发动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技术,将其改型设计为12500公斤的发动机,但由于我国去年才完全掌握斯贝的制造技术,肯定轮不到斯贝做涡扇10的核心机。三是我国自行研制的WS-6,由于该机80年代中期就下马了,自然不在考虑之中。最后就剩下CFM-56。该机全长2430毫米,直径1828毫米,全重2005公斤,最大推力10886公斤,总压比25,涡轮前温度1260度,推重比约5.44,是当时一种比较先进的民用发动机(与之同时代的军用发动机F100-PW-100(F-15和F-16的发动机)全长4851毫米,直径1180毫米,全重1371公斤,最大推力11340公斤,总压比25,涡轮前温度1399度,推重比8.27)。由于其核心技术与美国F-101-GE-102军用发动机相同,最可能成为涡扇10的核心机,该机可能有两个方案:一是仿制其核心机,在此基础上研制我们自已的涡扇10,但由于技术差距大,风险和投资均很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建国以来,我国完全是走的一条仿制之路,缺乏自己全过程研制的经验,结合“昆仑”走自己全过程研制道路的情况来看,完全仿制肯定不受有关部门的支持。另一种就是在我国已有技术的基础上(已有研制推重比7的涡扇6的经验),借鉴CFM-56的部分先进技术,研制自己全新的发动机。这种方案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由于已有WS-6的经验,估计难度会小于完全仿制CFM-56,而且由于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资金和时间也会少于仿制CFM-56。因此,这最可能就是涡扇10的技术来源吧。

对涡扇10的评价,综合WS-6G和CFM-56的技术和该试飞员的“坐骑”被人为安装了两个不匹配的发动机的情况来分析,涡扇10的推力应大于AL-31F的12500公斤,估计在13000公斤左右,推重比应在7.5以上,技术上相当于国际上70年代中期的水平。估计比F-16、F-15早期型的F100-PW-100要好。从“昆仑”研制成功到短时间内又研制成功“昆仑II”的情况来看,涡扇10定型后,估计两年内又会研制出性能更好的涡扇10-II,推重比会大于8,推力可能会达到14000公斤左右,其生产型的涡扇10-II可望达到国际上80年代中期的技术水平。

结束语

  歼十定型后的发动机乃是涡扇10A,不是什么AL—31F,所谓进口AL—31FN之说,是为沈飞歼11生产之用。歼十装备涡扇10A后,无论空战推重比、载弹量还是飞机的机动性、灵活性方面,其综合飞行性能要大大高于装备AL—31F的歼十。今后,国产歼11也要装备涡扇10A,涡扇10A将成为我国歼十、歼11的标准发动机。涡扇10A经过严酷苛刻的国军标试验,其性能、寿命、可靠性要远远高于俄制标准的AL—31F,606所再彷制AL—31F已没什么意义。606所对涡扇10A的评价,涡扇10A的研制成功将使中国航空动力事业达到发达国家的八十年代中期水平,在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5

帖子

642

积分

游客

积分
642
发表于 2008-9-19 16: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海 于 08-8-30 05:41 PM 写道:
2

有点样子了。就是手榴弹不好看,不过产量大,不用完不行,呵呵
郁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7: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7发射前,各大新闻媒体就报道:《神7伴飞小卫星不具备攻击性,没有军事威胁》。应对,之前美国等国家媒体指出,神7伴飞小卫星是一个重大军事威胁的言论。(中华网论坛前几天也有这样的帖子)

     但是西方媒体的报道,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这反映出以霉国,日笨为首的国家对神七情报刺探的实力,他们的确知道的比我们网友多,知道的早。美国国防部门早在2001年就在网上获知中国出现了一种最新太空反卫星兵器寄生星(parasitic satellite寄生星)。
     
    【一个足球大小的伴星有什么神通,自己看看吧!】

    下面是专家详解神七伴飞小卫星伴飞过程(新华社消息,绝对不泄密),自己看看我们的伴星有没有军事威胁:

    1、航天员回到舱内后,地面遥控发出释放指令,包带解锁,伴星由弹簧机构推出进入既定轨道,开始第一阶段定向观测任务。

  2、利用太阳方向和地磁信息,伴星实时解算目标方位,并控制相机对飞船定向,首先进行彩色视频观测。

然后,宽视场相机每3秒获得一幅飞船静态图像,经高效压缩后存储。

  3、随后,伴星逐渐远离飞船,切换到窄视场相机,继续从多角度获取飞船在轨运行图像。

  4、20分钟观测任务完成后,伴星从对飞船定向转为对地定向,在测控站上空将存储图像下传地面。

特别注意下面过程:

    5、返回舱返回后,轨道舱仍然在轨飞行。此时,伴星飞行在其后方100多公里的共面轨道上。

    6、随后,伴星自主调整变轨姿态,在预定时刻实施轨道机动,经过远距离接近,近距离逼近,兼顾控制飘移轨迹形状,伴星逐步接近轨道舱,达到对轨道舱的伴随飞行目标。【从后方追卫星】

7、最终通过对轨道参数的精确调整,形成并保持对轨道舱的同轨道面椭圆绕飞。【追上后,还要饶着目标飞行】


【大家想想,如果伴星追的不是轨道舱,而是敌人的卫星,那就意义不一样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9-27 17:2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亮点,除将开展航天员出舱活动外,就是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自主飞行第31圈时,释放一颗伴飞小卫星,利用这颗伴星,对飞船进行照相和视频观测。

“此次伴星试验任务一旦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空间释放和绕飞技术的国家。”神舟七号飞船伴星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究员朱振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仅仅是“伴飞”

伴随卫星是伴随在另一航天器附近作周期性相对运动的卫星。伴随卫星大都具备一定的轨道机动能力,它往往以空间站、航天飞机、载人飞船或大卫星等大型航天器作为任务中心或服务对象(简称主星),与主星按照一定的空间相对构型共同在轨飞行。

“其运行模式就相当于月球在绕着地球转的同时也在绕着太阳转。”朱振才向记者介绍,神舟七号飞行任务是我国首次开展航天器平台在轨释放伴星,以及伴星的伴随飞行试验。

朱振才透露,伴星的想法是在2002年、2003年进行空间实验室的论证时提出的。当时是希望能在空间实验室上释放一颗小伴星,跟空间实验室进行配合和合作,进行一些技术集成的验证。有专家提出,应首先和其他卫星一起搭载进行小卫星释放技术的验证和试验。正好“神七”的轨道舱在航天员返回之后就没有其他作用而成为自由飞行物了,于是希望利用“神七”轨道舱,搭载一个小卫星,实现释放小卫星的试验。

尽管在此次任务中,伴星对整个神舟七号载人飞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没有直接的支持作用,但是通过这次试验,可以为以后的大型航天器或空间实验室的释放技术作技术储备;与此同时,伴随小卫星技术还可为航天器的在轨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在执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航天员出舱活动,实施舱外结构安装、舱外人工修复等任务时,还可以利用伴星提供舱外现场监视、航天员安全监视、空间环境突发事件监测。”朱振才说。将来,也可以利用伴星和主星,或者释放多颗伴星组网,可以实现多星协同工作,完成一颗卫星单独无法实施的应用任务,提高主星应用效率,扩大应用领域。

正因如此,此次伴星的任务目标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试验和验证伴星在轨释放技术;二是伴星释放后,对飞船进行照相和视频观测;三是在返回舱返回后,由地面测控系统控制,择机进行对轨道舱形成伴随飞行轨道的试验,为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中拓展空间应用领域奠定技术基础。

难就难在“小”上

伴星安装在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的前端上方,利用弹簧实现伴星和飞船的释放分离。在航天员返回轨道舱后,通过飞船遥控指令或航天员手动控制指令,点火器点火,爆炸螺栓起爆将伴星与飞船分离,同时行程开关接通,为伴星输出星船分离信号。

那么,在整个伴星研制中究竟有何技术难点?

“难就难在‘小’上,就像要把一个大巴车压缩成小轿车。”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究员、神舟七号飞船伴星总师助理陈宏宇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按照载人航天工程总体的要求,神舟七号飞船伴星的总重量只有40公斤重,体积是450mm×430mm×450mm。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伴星作为一个小卫星,推进、姿控、高速数传、USB测控、GPS自主定轨、有效载荷、大容量存储等一应俱全。

为了满足40公斤的限制,研究人员可谓绞尽脑汁。陈宏宇举例说,像姿控太阳敏感器在以前的小卫星上就已经很小了,但在伴星上还是嫌大,研究人员只能先把它切分成三片,一片片设计,然后一片片分装在卫星不同的表面上,最后三个面的太阳敏感器总重只有几十克,功率也只有150毫瓦。再如,伴星上的彩色双镜头视频相机只有1.8公斤,推进模块干重只有1.6公斤。

“有时人也需要压力,如果当初给我们50公斤的任务,我想我们也只能做出50公斤的样子。”陈宏宇坦诚地说。

然而正是因为体积小、重量轻,伴星技术同时具备成本低、研制周期短、性能高、高新技术含量多、发射方式快速灵活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青睐。掌握微小卫星研发尤其是掌握在轨释放技术是体现航天大国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航天大国竞相发展的一个前沿热点。

目前,伴星技术已是国际上航天领域的一项重要应用技术,国外已有多个研究和发展计划,如德国的Inspector计划、AERCam微纳卫星、美国的XSS飞行器、Livermore微小卫星等。1997年首先实现了Inspector卫星由奋进号飞船发射,并实现绕飞。现已有多颗类似的伴随航天器发射上天进行技术试验。

高新技术的集成

2003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创新一号”存储转发通信小卫星成功发射入轨,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100公斤以下的微小卫星,也是我国第一代低轨道数据通信小卫星。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伴星就是在继承中科院创新一号小卫星成熟技术的基础上研制的我国第一颗空间伴随微小卫星。

“从技术上讲,‘神七’伴星与创新一号小卫星在技术上有一定的继承性,同时它具备更多的技术突破,而使用和验证高技术正是小卫星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陈宏宇告诉记者。

例如,“神七”伴星就采用了多项创新设计,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许多技术在国内属首次使用。伴星采用了两舱结构一体化设计,采用了轻型镁合金材料作为主结构框架,承力板同时用作星内单机的安装板,提高了卫星的功能密度。使整星质量不超过40公斤,同时具有光学成像、大容量压缩存储、机动变轨、伴随飞行、自主导航、多模式指向、测控数传等多种功能。

朱振才说,“神七”伴星还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首先是彩色视频和高效信息存储。“神七”伴星上装有一台双镜头可见光照相机,可以灵活利用两个不同焦距的镜头分别在几米到几公里的大范围内对飞船进行彩色照相观测或视频观测。星上JPEG2000图像压缩算法极大提高了数据存储的效率。星上大容量存储器最多可以存储3000多张图片。

其次是高效电源模块。主要采用的国产三结GaInP2/GaAs/Ge高效太阳能电池阵,其光电转换效率高于26.5%,接近国外先进水平;伴星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大容量锂离子电池作为在轨航天器电源,并通过对电源控制器的优化设计,实现对锂离子电池组的安全控制和智能保护,保证伴星在轨电源供给。

第三是多任务指向模式的微型化姿控模块。“神七”伴星具有GPS自主定轨能力和三轴稳定姿态控制能力,除了常规对地姿态定向外,还具备对飞船定向、变轨姿态机动和指向、对伴飞目标定向等多种指向功能。构成姿态控制模块的太阳敏感器、磁强计、陀螺和动量轮、磁力矩器等均采用了微型化设计,其中三轴微型磁强计采用探头与电路一体化设计。

第四是微型液化气推进。伴星装有一套微型液化气推进系统,实现轨道机动、空间目标接近、轨道绕飞形成和保持。该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优点。通过天地大回路控制,

★★★★★开展对非合作目标的接近及近距离绕飞,★★★★★

此项技术对我国未来的空间交会对接和轨道安全性技术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五是小型化测控与数传。“神七”伴星采用统一S波段测控体制。安装USB测控应答机,实现国内测控网对在轨伴星的统一测控管理;还安装有一台高速数传机,可将相机在轨拍摄的图像数据快速下传地面。

安全是第一位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小卫星是高新技术的集成,但载人航天工程总体对我们的要求是:安全是第一位的,也就是在我们完成任务时,不能对‘神七’飞船和航天员有安全性隐患。而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压力。”朱振才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此次伴星首次采用了大容量锂离子电池技术。“关于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试验贯穿了我大部分时间。”朱振才说。

按照工程总体的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在原理上、设计上、使用中都要保证电池在充电时不会发生爆炸,同时还要在实验上验证,倘若发生爆炸,也不会对航天器和航天员产生风险。

“其实最难的不是让电池不爆炸,而是如何让电池在真空的环境和在轨实际充放电状态下发生爆炸,而又不对伴星以外产生危害,可以说是不是任务的任务。”朱振才说。

轨道控制也是设计安全性的一个难点所在。朱振才告诉记者,伴飞时,伴星离“神七”轨道舱平均距离较近,在轨道设计上,必须保证两个飞行器在各自高速飞行时不会发生相撞。伴星的释放速度越快,伴星就能距离轨道舱越远;但是从研究的角度说,要完成伴星拍照的试验,研究人员不希望伴星飞得太远;另外,速度太快也容易造成伴星的姿态扰动过大,因此,也不要在释放出去时速度太快、太高。

“我们必须采取一种合理的方式,既保证工程的安全性,也要让我们的试验要求完整实现。”朱振才说,最终伴星释放的速度也是经过了多次的调查和试验验证才确定下来的。

本图为理论虚拟效果图,与实际情况有差异。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供图


神舟七号模型,顶部金、蓝色方盒为小卫星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20 00:41 , Processed in 0.09374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