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海

兵器军事知识专贴-武直十高清大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14:32:37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28日,海军用某型燃气轮机在沈阳通过技术鉴定。作为国内首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军用航改燃机,顺利地按合同规定,按期保质完成该燃机的研制任务,满足技术指标。该型燃机的成功研制,对海军动力装备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总装军兵种装备部海军局、海装,中国第一航空集团公司等59个单位116名代表参加此次的技术鉴定会。通过有关资料审查、现场检查,听取研制工作相关报告。鉴定会专家组分别形成了相关审查意见。
     
    由31名专家组成的技术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蔡睿贤院士在会议闭幕式上宣读了该燃机技术鉴定意见。委员会认为该燃机研制资料齐全,内容完整、正确、协调、统一;燃机主要技术指标满足研制总要求;作为国内第一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改舰船用燃气轮机,整机综合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此外,依托太行发动机的研制试验技术,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该舰船用燃机通过技术鉴定并提出了后续工作的建议。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6-3 14: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生猛的海军陆战对训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3: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抗美援朝老兵:八位亲人一起奔赴朝鲜战场

传统评书《杨家将》中,七郎八虎闯幽州的段子最为人所津津乐道。与满门忠烈的杨家将相似,马发泉老人一家8口齐上朝鲜战场。在无情的战场上,马发泉眼睁睁地看着大哥牺牲在自己面前、看着其他亲人和战友一个个惨烈地伤亡,这一幕幕场景,已经逼近了人的承受力的极限……
   
    初上阵地的炮击
   
    马发泉老人坐在演播室里。镁光灯下,胸前两排军功章非常耀眼。录像前,老人死死地盯着面前的那一小杯茶,一言不发。资料上介绍,他以前是12军的。凭感觉,这老爷子,有故事!
   


   


    和之前采访的几位志愿军老英雄不同,马发泉没打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爆发后,马发泉和7个亲属一起应征参军。那次,马发泉老家共有1160多人入伍。当时,毫无战争经验的人们,都沉浸在火一样的热情中。他们不知道,这一别,很多人就回不来了。
   
    刚入伍,马发泉被编入31军。部队开到釜山,一个干部来新兵部队挑人。这个干部年龄不大,却是营副教导员,是12军的。马发泉觉着新鲜。其实现在看来,残酷就蕴含在这不经意间。凡是打得苦的部队,干部都年轻。需要大批新兵补充的部队,是因为老兵都伤亡了,有的部队只剩下个编制的架子,兵都没了。电视剧《士兵突击》里钢7连那样曾经全建制阵亡的部队,在朝鲜战场上并不鲜见。
   
    不过马发泉当时没想到这么多,他被副教导员挑中了,被补充进擅长恶战的12军。没有欢迎,没有仪式,残酷的战争把一切都从简了。马发泉和被选中的战友一起,跟着副教导员上了阵地。
   
    战场不认你是新兵老兵,上了战场,大家全都一样,生死一线。刚上阵地,美国人就给这批新兵们来了个下马威。美军机枪和炮火猛烈地封锁了阵地,直射的机枪子弹裹着腥风从身边呼啸而过,炮弹的破片四散飞溅,锐利的钢片划破空气的嘶鸣声,都让新兵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人在猝然间处于生死边缘的时候,特别是第一次面临这种处境时,生理的恐惧感无法抑制。想喊,嗓子又像被什么东西堵住;想躲,猛烈的炮火子弹让你无处容身;想跑,铁的纪律不允许。
   
    军人在战场上没有自己的选择。尽管有敌火封锁,阵地还是得上。副教导员带领新兵在敌火的间隙,向前跃进。就在这时,新兵们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伴着一声巨响,一块炮弹片将副教导员的脑袋齐刷刷地削掉了。当时,马发泉在副教导员身后,距离仅20米。
   
    从没见过血的人,触摸到了死亡。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恐惧变成了仇恨。
   
    炮火过后,新兵们开始四下寻找副教导员的头,却始终没有找到。也许它早已在炮火中化成碎屑了。上过战场你就知道,人的肉体是多么脆弱,但副教导员失去头颅却仍然保持跃进姿态的遗体,让新兵们真正领会了军人的意志。
   
    这是马发泉在朝鲜战场上的第一课,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惊心动魄。
   
    消逝在眼前的侦察班
   
    马发泉经历的第一次比较激烈的战斗,是金城反击战攻打541高地。别人不说,马发泉的二哥马永根、姐夫王羲昆和马发泉的外甥都在此战中受重伤。马发泉的大哥、侦察兵马良续,永远搁在541高地上了。
   


    攻击发起前,侦察兵得摸清楚541高地美军的火力配系。白天人肯定过不去,就得在晚上,趁着夜色,悄悄潜过去。今天30岁以上的人对电影《奇袭》一定不陌生,影片开头志愿军侦察的镜头,就是马良续他们执行任务的真实写照。不同的是,电影里的侦察兵光荣地完成了任务,但现实中的马良续等人,却没有回来。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3: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摸过去的是一个侦察班。在美军前沿,侦察兵将铁丝网剪开一个口子,钻到了美军阵地内。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侦察班还真能和以色列的特种部队有一拼。他们不但侦察敌火力点,还把美军的一门迫击炮给分解后背走了。不过,战场上的美军不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弱智,经过二战考验的美国兵还真不是吃素的。就在侦察班侦察完毕,向我军阵地回撤的时候,他们被发现了。刹那间,高强度的探照灯柱锁定了侦察班,敌机枪火力和迫击炮弹很快就打了过来,准确而猛烈。那种时候,你能不能活下来,更多的靠得是运气。可以说,马良续的功夫还是很过硬的。美军的机枪火力虽然严密,却没有打到他。机枪是直射,好观察,但曲射的迫击炮就不同了。就在马良续向我军阵地回撤的途中,一发迫击炮打过来,马良续当场就不行了。揪心的是,这时候马发泉就在我军阵地前沿,在敌探照灯的照射下,对大哥的行动看得一清二楚。骨肉亲兄弟在眼前被打死,搁谁都得急眼。由于要隐蔽我军火力点,尽管部队看着侦察班在敌火下伤亡,但我军炮火、机枪不能支援。
   
    那一刻马发泉真的是眼睛都瞪出血来了。他想上去把大哥的尸首背回来。也奇怪,美军凶猛的火力却根本没让马发泉感觉半点害怕,这也许就是中国人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真谛。但这不是打虎,是战斗。马发泉也不是猎手,是军人。纪律不允许任何人再出击。这是为了掩护我军火力点、避免更大的牺牲。看着近在咫尺的大哥的尸体,马发泉在心底怒吼:“等总攻的时候咱们算总账!”
   
    血写的541!
   
    终于打541了!
   
    马发泉这个团如下山的猛虎,直扑敌阵。打仗和打架一样,块头足就占便宜。美军的火力优势让中国军队吃了很大的亏。但打仗和打架还有一点相似,谁狠谁就占上风,这在军事上叫狭路相逢勇者胜。心里憋了血海深仇的士兵们连续冲击,踏着战友的尸体冲锋,一口气拿下了541前面的龙虎山阵地。
   


    该打541了。部队伤亡比较大,团长就把剩下的部队编为一个加强营,准备突击。攻击选择在晚上。这注定是一场恶战。当天下午,官兵们做着最后的准备。姐夫王羲昆把马发泉拉到一边,掏出一枚纪念章和一支钢笔,塞给马发泉:“这是祖国人民慰问团给我的,给你!”姐夫又掏出10块钱,“马上就要冲了,我们肯定下不来了,照顾好你姐姐。”姐夫身旁的一个小战士也上前对马发泉说:“我一定会死的。你把我的骨头找回来,送我回家。”
   
    两个小时后,攻击发起。200多人的突击队上去,战后就下来30人。战斗的惨烈程度我们无法想象。团长亲赴一线作战,壮烈牺牲,全团的七八个营长、连长牺牲,官兵人人杀红了眼。亲人、战友、首长都牺牲在这儿了,马发泉已经陷入了疯狂的状态。他抡着步枪,和战友们高喊着“为团长报仇!”向前猛冲。冲击路上来不及瞄准,就推上子弹向美军方向射击。
   
    在通往541的路上,几乎每一步都有中国军人的遗体。抢占541高地后,只剩下30多人。这其中还有一个悲壮的小插曲。攻占541后,美军炮火封锁了541与我军阵地的通路。当时没有携带有线、无线通信只能靠人传,但通信员下不去,突击部队与后方失去了联系。不知情的我军炮兵也同时轰击541高地,一些幸存下来的突击队员,倒在了自己炮兵的火力中。现在想想,如果当时突击部队能够配发一些通信的军鸽或军犬,也许悲剧就可以避免。
   
    攻下了541,就要守住它。时间紧迫,部队随即转入防御,挖了一些防御工事和防空洞。敌人步兵不上来时,部队就躲在防空洞里。马发泉所在的防空洞距敌最近,离美军前沿阵地30米,中间隔一道沟,几乎是面对面。洞里一共4个人,由一个姓马的班长指挥。在马发泉当时看来,这个班长的行为有些怪。尽管是在黑暗潮湿的防空洞里,马班长却穿上了一套新军装。马发泉不解,班长说:“我要做准备。”不久后,美军发起攻击。防空洞口被机枪封锁后,一发炮弹炸进了洞。炮弹的硝烟初散,马发泉就看到班长不行了。他跑过去扶班长,发现班长的两条腿都没了。马发泉用急救包给班长包扎,但伤口处的血不是流出,而是喷射出两三米开外,根本止不住。班长说:“我不行了,你们必须坚持到底,阵地不能失守!”几分钟后,马班长穿着他的新军装牺牲了。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3: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防空洞中的苦战
   
    坚守防空洞的日子是最难熬的。对于马发泉这样的战士来说,流血不怕了,死人不怕了。在接受采访时马发泉回忆,那时仿佛对流血受伤已经感觉不到疼了。经常是战斗过后,自己要浑身拍一拍、看一看,检查有没有受伤。战斗变得不可怕了,最困难的是,怎么在坚守防空洞的日子里生存下来。
   
    电影《上甘岭》反映了志愿军坚守坑道的生活,但真守过坑道的志愿军老战士普遍认为,电影里的坑道简直就是天堂。没有女兵是肯定的了,一线部队清一色的小伙子。坑道里出没的动物也不是可爱的小松鼠,而是蛇。马发泉他们守541的时候,大约是秋季,蛇仍然很活跃。洞里非常潮湿,很适合蛇活动。士兵们的注意力都在作战上,即便以前谈蛇色变的战士,现在也觉得蛇并不那么恐怖了,也许是战火历练了人。也奇怪,虽然防空洞比较小,人蛇混居,但从未出现过蛇伤人的事情。如果把美军士兵放进这个防空洞,不知朝鲜的毒蛇会不会和他们和平相处。
   


    与毒蛇相比,最令战士们头痛的是没有水。尽管洞内很潮湿,但是没有可以饮用的水。像电影中演的一样,马发泉曾经冒死到山下的溪流中取水。闯过封锁线后,马发泉在溪水中喝了个饱。在返回的路上,取水的汽油桶被机枪子弹贯穿,马发泉一滴水也没有取回。人在极度缺水的时候,嘴先是干,然后就肿起来。为了活下去,马发泉喝过其他同志的尿。但渐渐的,尿也变得稀缺起来。渴极的士兵们就把嘴贴在潮湿的洞壁上,吸一些潮气。
   
    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美军却给你送来了。坚守的日子中,马发泉突然发现,阵地上的老鼠和跳蚤多了起来。这些都是美军投放的。美军培育的老鼠特别抗冻,据说在朝鲜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也冻不死,而且非常活跃。这些老鼠和跳蚤都是带菌的。它们爬到人的身上,人体的皮肤、肌肉就会从外到内渐渐烂掉,严重的还会导致失明。不仅如此,美军还在541阵地附近的水源处投了毒,这使原本就异常艰难的供水变得更加困难了。好在天不绝人。随着冬季的来临,朝鲜开始降雪。美军机关算尽,却奈何不得天降瑞雪。士兵们在防空洞内,就着雪水吃干粮,顽强地活了下来。
   
    生活再艰苦,战斗还得继续。刚上阵地时,防空洞内配发了1挺机枪、2支冲锋枪、2个爆破筒和十几个手榴弹。高强度的战斗,这点武器撑不了多久。弹药来不及补充的时候,士兵们就用石头砸逼近防空洞的美军。在541阵地,美军的阵亡也非常大。最后,美军被逼得没招了,就调来一架飞机在541上空盘旋,用一个大喇叭播放京剧,开展心理战。美国人也知道中国守军是12军,就用大喇叭广播:12军的弟兄们,快过年了,你们投降吧,美军保证你们过好年……不过这场心理战应该算中国人赢了,好长时间没听到京剧的士兵们这回过足了瘾,打起仗来更加带劲。
   
    亲睹英雄献身
   
    12军在解放军里叫得响,上甘岭算是其中一个重要战役。现在人们重提上甘岭战役,好像只记住了一个15军。关于12军、15军在上甘岭的情况,是书刊网络中讨论的一个热点,这里不妨赘言几句。上上甘岭阵地的15军,远没有他们下阵地时的威名,中国军队也没有想到上甘岭会成为交战的重要关节点。上甘岭打响后,15军表现得相当顽强。但随着战争的持续,15军伤亡很大。这时,王近山一纸命令,将刚刚激战过后、正准备转入休整的12军加强给15军。正是因为12军及时赶到,才稳固住了上甘岭阵地。
   
    12军的马发泉也跟随着部队上了上甘岭阵地。参战士兵伤亡惨重的上甘岭,是铁、是血、是炸飞的躯体、是烈士的壮举所交织的一幕幕场景。15军在上甘岭打出了一个黄继光,威震全军,而12军在金城战役、上甘岭战役也打出了两个同样撼人心魄的英雄——杨春增、胡修道,尽管他们的名字没有黄继光那样家喻户晓,但这两人的壮举不亚于黄继光。并且,作为战友,马发泉是亲眼看到这两位英雄英勇作战的壮举的。
   


    马发泉老人回忆,杨春增牺牲时,距自己的阵地很近。当时,美军封锁了通往杨春增所在高地的通路。部队组织硬冲,但短短一段路,增援兵力在炮火中被炸得七零八落,伤亡很大。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3: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防空洞中的苦战
   
    坚守防空洞的日子是最难熬的。对于马发泉这样的战士来说,流血不怕了,死人不怕了。在接受采访时马发泉回忆,那时仿佛对流血受伤已经感觉不到疼了。经常是战斗过后,自己要浑身拍一拍、看一看,检查有没有受伤。战斗变得不可怕了,最困难的是,怎么在坚守防空洞的日子里生存下来。
   
    电影《上甘岭》反映了志愿军坚守坑道的生活,但真守过坑道的志愿军老战士普遍认为,电影里的坑道简直就是天堂。没有女兵是肯定的了,一线部队清一色的小伙子。坑道里出没的动物也不是可爱的小松鼠,而是蛇。马发泉他们守541的时候,大约是秋季,蛇仍然很活跃。洞里非常潮湿,很适合蛇活动。士兵们的注意力都在作战上,即便以前谈蛇色变的战士,现在也觉得蛇并不那么恐怖了,也许是战火历练了人。也奇怪,虽然防空洞比较小,人蛇混居,但从未出现过蛇伤人的事情。如果把美军士兵放进这个防空洞,不知朝鲜的毒蛇会不会和他们和平相处。
   


    与毒蛇相比,最令战士们头痛的是没有水。尽管洞内很潮湿,但是没有可以饮用的水。像电影中演的一样,马发泉曾经冒死到山下的溪流中取水。闯过封锁线后,马发泉在溪水中喝了个饱。在返回的路上,取水的汽油桶被机枪子弹贯穿,马发泉一滴水也没有取回。人在极度缺水的时候,嘴先是干,然后就肿起来。为了活下去,马发泉喝过其他同志的尿。但渐渐的,尿也变得稀缺起来。渴极的士兵们就把嘴贴在潮湿的洞壁上,吸一些潮气。
   
    该来的不来,不该来的美军却给你送来了。坚守的日子中,马发泉突然发现,阵地上的老鼠和跳蚤多了起来。这些都是美军投放的。美军培育的老鼠特别抗冻,据说在朝鲜零下三十几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也冻不死,而且非常活跃。这些老鼠和跳蚤都是带菌的。它们爬到人的身上,人体的皮肤、肌肉就会从外到内渐渐烂掉,严重的还会导致失明。不仅如此,美军还在541阵地附近的水源处投了毒,这使原本就异常艰难的供水变得更加困难了。好在天不绝人。随着冬季的来临,朝鲜开始降雪。美军机关算尽,却奈何不得天降瑞雪。士兵们在防空洞内,就着雪水吃干粮,顽强地活了下来。
   
    生活再艰苦,战斗还得继续。刚上阵地时,防空洞内配发了1挺机枪、2支冲锋枪、2个爆破筒和十几个手榴弹。高强度的战斗,这点武器撑不了多久。弹药来不及补充的时候,士兵们就用石头砸逼近防空洞的美军。在541阵地,美军的阵亡也非常大。最后,美军被逼得没招了,就调来一架飞机在541上空盘旋,用一个大喇叭播放京剧,开展心理战。美国人也知道中国守军是12军,就用大喇叭广播:12军的弟兄们,快过年了,你们投降吧,美军保证你们过好年……不过这场心理战应该算中国人赢了,好长时间没听到京剧的士兵们这回过足了瘾,打起仗来更加带劲。
   
    亲睹英雄献身
   
    12军在解放军里叫得响,上甘岭算是其中一个重要战役。现在人们重提上甘岭战役,好像只记住了一个15军。关于12军、15军在上甘岭的情况,是书刊网络中讨论的一个热点,这里不妨赘言几句。上上甘岭阵地的15军,远没有他们下阵地时的威名,中国军队也没有想到上甘岭会成为交战的重要关节点。上甘岭打响后,15军表现得相当顽强。但随着战争的持续,15军伤亡很大。这时,王近山一纸命令,将刚刚激战过后、正准备转入休整的12军加强给15军。正是因为12军及时赶到,才稳固住了上甘岭阵地。
   
    12军的马发泉也跟随着部队上了上甘岭阵地。参战士兵伤亡惨重的上甘岭,是铁、是血、是炸飞的躯体、是烈士的壮举所交织的一幕幕场景。15军在上甘岭打出了一个黄继光,威震全军,而12军在金城战役、上甘岭战役也打出了两个同样撼人心魄的英雄——杨春增、胡修道,尽管他们的名字没有黄继光那样家喻户晓,但这两人的壮举不亚于黄继光。并且,作为战友,马发泉是亲眼看到这两位英雄英勇作战的壮举的。
   


    马发泉老人回忆,杨春增牺牲时,距自己的阵地很近。当时,美军封锁了通往杨春增所在高地的通路。部队组织硬冲,但短短一段路,增援兵力在炮火中被炸得七零八落,伤亡很大。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8-6-9 08: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感叹:中国直升机呈万国牌现状!

专家感叹:中国直升机呈万国牌现状!
2008-06-06 14:18:46 陈虎   

    在地形异常复杂、地面交通严重受损的震区上空,百余架直升机显得数量不足,这是发展中国自主直升机产业的契机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是直升机率先飞往灾区上空查看。在震区公路、桥梁中断,震中数万生命无法获取外界救援时,还是直升机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运送救援物资,转移受伤群众。在抗震救灾中,直升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之鹰”是灾区百姓给予它们的赞誉。

    地震发生后第19天,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5月31日下午,一架向灾区理县运送防疫专家的米-171直升机在返回途中,与地面失去联系,截至6月4日发稿时仍下落不明。高强度、高难度的飞行任务,让“生命之鹰”略显疲惫。

    救灾暴露直升机软肋

    此次地震的受灾面积相当于半个英国或一个韩国,且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区区百余架直升机参与救灾,显然有些捉襟见肘。抗震救灾的严峻事实,使人们痛感直升机数量不足。

    那多少架直升机才能算得上充足呢?下面一组数据有一定的说服力。据权威数据,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世界约有军用直升机3.5万架,民用直升机约2万架。全世界平均每万名陆军官兵拥有直升机14架,装备数量最多的国家平均每万名陆军官兵高达110多架。在发达国家,军用直升机的数量占三军总军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近20年后的今天,中国拥有直升机的总数量尚不足当年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一;军用直升机的平均拥有量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情形与中国的幅员、人口规模、市场需求不相称,也与军队规模和任务不匹配。

    在总量不足的前提下,缺少重型直升机则显得更为突出。在抗震救灾中,因为没有重型运输直升机,在地面交通短期不能恢复的情况下,起重机、挖掘机等重型救灾设备无法迅速调入灾区。在堰塞湖抢险中,不得不依赖来自俄罗斯的米-26重型直升机,才把重型机械吊运至堤坝上。

    数量不足必然导致训练以及使用经验上的不足,配套设备也不完善。尽管参与救灾的机务人员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不俗的技术水平,但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以及专业配套设备的不足和落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直升机救灾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此次参与救灾的米-171直升机失事后,有人提出疑问,为何失去联系数天后还无法找到直升机下落?难道直升机没有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或预防失事的信号发射装置,致使地面人员无法确定它的可能失事位置?在没有高科技设备帮助的条件下,要在地形、气候复杂的崇山峻岭中寻找一架可能失事的直升机,便犹如大海捞针。

    “万国牌”带来严峻思考

    有观点认为,此次米-171失事的一个原因,是该机型不适合在高原、复杂气候条件下飞行。这个观点并不全对。米-171是俄罗斯陆军使用的一款通用机型,在技术上能够在四川震区的自然条件下执行任务。但这个观点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能力在高原执行任务的中国直升机数量较少。如果灾害发生在青藏高原那样的高海拔地区,形势将更为严峻。

    直升机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就开始使用直升机执行战术任务。到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开始大规模使用直升机,其在丛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获得了“战场出租车”的称谓。在民用领域,直升机的用途更为广泛。无论医疗救护、抢险救灾、农牧监测、地质勘探,还是重型设备吊装、交通指挥、治安巡逻,到处都能看到直升机的身影。

    从此次抗震救灾出现的直升机来看,型号较多,且几乎全部来自国外。比如“米”系列是俄罗斯的,“黑鹰”是美国的,“超级美洲豹”是法国的,其实国产的“直-8”也只是法国“超黄蜂”的仿制品,“直-9”则是从法国引进的技术。中国直升机队伍目前还属于“万国牌”。

    “万国牌”反映了一个现实:中国的直升机产业发育不良,还不能为军队现代化提供足够数量和性能优良的机型。从这些角度来说,中国直升机产业比大飞机产业的情势更严峻。基于直升机在民用和军用上的重大价值,中国很有必要像发展大飞机一样发展自己的直升机产业。

    军民共举抓住契机

    中国是一个直升机市场大国,却是使用小国,更是研发弱国。如何选择直升机发展路径是值得考虑的。

    中国要发展自己的直升机产业,必须是国家行为,而不能是企业行为。因为直升机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最终还需要大市场来支撑。中国要发展自己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并且要开拓自己的市场,做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要让自己的直升机产品不仅满足军用,还能满足民用,产品最终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便难以为继。在世界上任何一家生产直升机的企业中,没有哪家是仅仅生产军用机型的。“大飞机”最终选择了军民并举的道路。这个路子同样适用于直升机产业发展。

    中国直升机研制的起点低,国际合作必不可少,但最终还得靠自力更生。别人是不会把最先进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让中国真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直升机在国际上也属于高度垄断产业,波音和空客在对待中国民用大飞机项目时有联合战略。这种联手遏制局面同样会出现在中国直升机产业上,尤其是在重型直升机领域。

    抗震救灾让国人真正认识到了直升机的重大价值;同样,抗震救灾中直升机暴露出来的不足,可能为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契机。(作者系《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6: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6月11日出版的《简氏防务周刊》刊发文章称,中国海军已在福建部署了最新型鹰击-62C远程巡航导弹,并称,该型导弹从美制战斧式和俄制Kh-55型巡航导弹获益。
   
    有亚洲军事官员向简氏曝料说,中国海军已采用鹰击-62远程岸舰导弹的最新版本鹰击-62C升级了其岸防部队。
   
    文章说,鹰击-62导弹在2005年首次露面,与之相对应的是出口型号C-602导弹,根据宣传材料,C-602导弹在称射程可达280千米。据称鹰击-62导弹的射程比C-602高出很多。
   
    简氏的文章说,鹰击-62巡航导弹与美国的BGM-109战斧式攻陆巡航导弹很相似,中国鹰击-62导弹的研发肯定从战斧式导弹中获益;中国还通过乌克兰获得俄制Kh-55巡航导弹并从中获益。
   
    亚洲军事官员称,中国海军已在福建部署了120枚新型鹰击-62C型导弹。此前,中国海军岸防反舰导弹部队装备的是射程分别为85千米和95千米的海鹰-1和海鹰-2(“蚕”式)导弹。中国在50年代从苏联引进了P-15(SS-N-2A型Styx“冥河”导弹),上述两种导弹就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
   
    简氏的文章称,美国国防部公布的《2008中国军力报告》称,中国武器库中已有85-220枚攻陆巡航导弹,至于是否将鹰击-62C导弹考虑在内,尚不得而知。(环球网 张加军编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4 22: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武器(genetic weapon),也称遗传工程武器或DNA武器。它运用先进的遗传工程这一新技术,用类似工程设计的办法,按人们的需要通过基因重组,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或者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而制造成生物武器。它能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菌,利用人种生化特征上的差异,使这种致病菌只对特定遗传特征的人们产生致病作用,从而有选择地消灭敌方有生力量。
基因武器的分类:
微生物基因武器 生物武器库中的常见家族,包括:利用微生物基因修饰生产新的生物战剂、改造构建已知生物战齐」、利用基因重组方法制备新的病毒战剂;把自然界中致病力强的基因转移,制造出致病力更强的新战剂;把耐药性基因转移,制造出耐药性更强的新战剂。
毒素基因武器 人然毒素是自然生物产生的,通过生物技术可增强其毒性,还能制成自然界所没有的毒性更强的混种族基因武器是当前基因武器库中最具诱惑力的新成员,也是最具威力的一种。目前尚无成功报道,但其现实威胁已迫在眉睫。种族基因武器,也称“人种炸弹”,是针对某一特定民族或种族群体的基因武器。山J几只对某特定人种的特定基因、特定部位有效,故对其他人种完全无害,是新式的超级制导武器。
转基因食物 利用基因技术对食物进行处理,制成强化或弱化基因的食品,诱发特定或多种疾病,降低对方的战斗力;研制转基因药物,通过药物诱导或其他控制手段既可削弱对方的战斗力,也可增强己方十兵的作战能力,培育未来的“超级士兵”。
克隆武器 利用基因技术产生极具攻击性和杀伤力的“杀人蜂”、“食人蚁”或“血蛙”、“巨蛙”类新物种,再利用克隆技术复制,未来战场上出现怪兽追杀人的残酷场面将非人方夜谭。
基因武器的特点
基因武器的威力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有精确的敌我分辨能力,只攻击敌方特定人种。
(2)难以防治,有抗药性,有传染性。秘密施放,难以察觉;若已察觉,也很难破译其遗传密码并进行有效治疗。只在所攻击的同类人种中有传染性。
(3)杀伤力大,成本低廉,运用遗传工程技术可以大量生产。
(4)对敌方有强烈的心理威慑作用。  
使用:
基因武器的使用方法简单多样,可以用人工、飞机、导弹或火炮把经过遗传工程发行过的细菌、细菌昆虫和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它国的主要河流、城市或交通要道,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人、畜在短时间内患上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使其在无形战场上静悄悄地丧失战斗力。由于这种武器不易发现且难防难治,一些科学家对它的忧虑远远超过了当年一些核物理学家对原子弹的忧虑。
关注基因武器在人类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中,已经发现人种之间确实存在基因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可能被种族主义者和恐怖主义分子所利用。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种族基因组多样性特点,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手段,设计,研制出针对某一种族的基因武器,从而对某一种族或国家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和巨大的威胁。
基因武器杀伤力极强,远非普通的生物战剂所能比拟。据估算,用5 000万美元建造一个基因武器库,其杀伤效能远远超过50亿美元建造的核武器库。某国曾利用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催化作用,把一种病毒的DNA分离出来,再与另一种病毒的DNA相结合,拼接成一种具有剧毒的“热毒素”基因战剂,用其万分之一毫克就能毒死100只猫;倘用其20g,就足以使全球55亿人死于一旦。正因为如此,国外有人将“基因武器”称为“世界末日武器”。科学家认为,不能排除随着基因操作等知识的日益普及,基因技术被用于制造基因武器的可能。甚至有人预测,基因武器将在5至10年内出现。
在战略上,基因武器将使作战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使用者只需要在临战前将经过基因工程培养的病菌投入他国,或利用飞机、导弹等将带有致病基因的微生物投入他国交通要道或城市,让病毒自然扩散、繁殖,使敌方人畜在短时间患一种无法治疗的疾病,从而丧失战斗能力。此外,基因武器可根据需要任意重组基因,可在一些生物中移入损伤人类智力的基因。当某一特定族群的人们沾染上这种带有损伤智力基因的病菌时,就会丧失正常智力。
在战术上,基因武器不易被发现,将使对方防不胜防。因为经过改造的病毒和细菌基因,只有制造者才知道它的遗传“密码”,其他人很难破译和控制。同时,基因武器的杀伤作用过程是在秘密之中进行的,人们一般不能提前发现和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旦感受到伤害,为时已晚,在此之前早已遭到基因病毒的侵袭,很难治疗。此外,基因武器还有成本低、持续时间长、使用方法简单、施放手段多样、不破坏敌方基础设施和武器装备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心理威慑作用。
目前,至少美国、俄罗斯和以色列都有研制基因武器的计划。美国已经研制出一些具有实战价值的基因武器.他们在普通酿酒菌中接入一种在非洲和中东引起可怕的裂各热细菌的基因,从而使酿酒菌可以传播裂各热病。另外,美国已完成了把具有抗四环素作用的大肠肝菌遗传基因与具有抗青霉素作用的金色葡萄球菌的基因拼接,再把拼接的分子引入大肠肝菌中,培养出具有抗上述两种杀菌素的新大肠肝菌.俄罗斯已利用遗传工程学方法,研究了一种属于炭疽变素的新型毒素,可以对任何抗生素产生抗药性, 目前找不到任何解毒剂.以色列正在研制一种仅能杀伤阿拉伯人而对犹太人没有危害的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对未来战争可能造成的影响  
基因武器与其他现代化武器比较,除不易防御和被害后难治疗等特点以外,还有成本低、易制造、使用方便、杀伤力大等优势。基因武器可以用人工、普通火炮、军舰、飞机、气球或导弹进行施放,可以投在对方的前线、后方、江河湖泊、城市和交通要冲使疾病迅速传播。将一种超级出血热菌的“基因武器”投入对方水系,会使水系流域的居民多数丧失生活能力,这要比核弹杀伤力大几十倍。一旦基因武器投入未来战争,将使未来战争发生巨大变化:  
战争模式将发生变化。敌对双方可能在战前使用基因武器,使对方人员及生活环境遭到破坏,导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丧失战斗力,经济衰退,在不流血中被征服。  
军队的编制体制结构将发生变化。战斗部队将减少,而卫生勤务保障部队可能要增加。  
战略武器与战术武器将融为一体。未来战场成为无形战场,使战场情况难以掌握和控制。  
为军事防御和军事医学研究带来新课题。  
  如何面对基因武器的挑战?
尽管有人在从事基因武器的研究,但也有人在积极研究对基因武器的防护。据报道,有的国家早在80年代就开始对生物战剂防护措施的研究工作,并研制出多种预防生物武器侵袭的疫苗。1997年,美国国防部长科恩下令,自当年起,所有美国现役军人和后备役军人必须按规定接种生物战剂防护疫苗,并于2003年前全部接种完毕。1998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主持会议讨论有关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与军事的关联。同年5月,克林顿下令加强防生化战疫苗和抗生素的储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生物战。2000年1月,美国防部对核化生防护战略进行调整,提出建立防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军兵种联合计划,改进武器系统联合作战能力,提高非传统作战能力,提高非传统作战样式的认识,调整防护装备的研制开发、采办、经费投入、计划和人员部署。1999~2003年美将投资46亿美元用于化学生物战。  
据1997年7月外电报道,英国已组织由军事专家、遗传学家、生物学家和律师组成的小组,研究种族基因武器的可能性及对策。
为了保护全人类的最大利益,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效防范基因武器的潜在威胁,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积极敦促国际社会按照1998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关于人类基因组与人类权利的国际宣言”的精神,在全球范围内达成有关限制基因技术的使用,全面禁止基因武器研制的伦理公约和协议;
第二,尽快采取行动,认真研究本民族的基因密码,及早察明其中的特异性和易感性基因,有针对性地采用生物工程技术研制有效的生物药剂和疫苗,提高和增强民族的基因抵抗力;
第三,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研制新型探测和防护器材,做到有效识别和防护;
第四,针对敌军可能实施基因战的战法、途径和手段进行专门研究,及早制定行动预案。只有这样,在未来可能面临的基因威慑与反威慑的斗争中,中华民族才不致于受制于人。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08: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见武十,啥时解密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20 06:33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