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海

兵器军事知识专贴-武直十高清大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1万

帖子

5928

积分

游客

积分
5928
发表于 2007-12-19 19:3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强了
不要以为车技高明就可以决定一切..就算是舒马赫..也在1999年的银石赛道撞断了腿.. 不要以为车辆很坚固..就算是奔驰..也未能在撞柱的时候保住英格兰玫瑰的性命.. 不要以为好运会永远同在..就算是受到上帝的垂青..他老人家也会有打盹的时候.. 所以..请谨慎驾驶..为了爱着你以及你爱着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0 09:4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都在准备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7-12-22 21: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怎样对付日军的“高效作战”的

1990年去肥探亲,与家父(姚天成)闲聊中,谈起抗日战争一些情况。他谈了一些看法,过去少有听到,特摘记如下,供研究军史者参考。

(以下笔者简记为“Y”,家父简记为“姚”。)

Y:最近看到一些资料中,有人提出一个看法,说“抗战期间新四军就没有怎么与日军作战”,据你所知道的事实,是怎么一回事?

姚:与八路军相比,新四军是三年敌后游击战争留下的小规模游击部队,装备也远远比不上八路军,像我们新四军四支队,装备在全军四个支队中算是好的了,但是也没有炮兵,甚至连重机枪也很少。而日军的装备,则大大优于我军,所以,与日军作战规模相对小一点,应算是一种正常现象。新四军与日军的第一仗,就是我们四支队打的蒋家河口战斗,袭击从巢湖乘坐两艘汽艇开来的60余人的日本守备部队,毙、伤日军40余人。二支队粟裕指挥的苇岗战斗,也只是歼敌40余人。都属于小规模战斗。

但是,如果因此就说“新四军没有怎么与日军作战”,显然就有点信口开河了。自1938年到1939年,我们四支队与日军作战近百次,毙、伤日军千余,还抓了9个俘虏(听说平型关战斗我军甚至一个俘虏都未抓到),怎么能说“没怎么打”呢?这种看法,可能是出于目前流行的对我军的一种偏见吧?

Y:据我们从书本上看到的资料,所形成的印象是:日军不仅在装备强于我军,而且他们还有一种非常顽固的“武士道精神”,所以与其作战相当困难,是不是这样?

姚:我感到,现在年轻的一代理解历史,在许多方面都是受到的是解放后的电影、戏剧、小说等文艺作品的影响。在那里面,特别喜欢描述日本军人怎么善于肉搏战,怎么善于拼刺刀,似乎把日本人写得越厉害,就越可以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这样写,固然艺术感染力会比较强,而以我个人的体会,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顽固确实不假,但从军事斗争角度看,这还不真正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日军非常善于“高效作战”。

Y:“高效作战”是什么意思?

姚:我说的“高效作战”,就是指在同样的火器发射水平下,给敌军所造成的杀伤量更大。我先用另外一个例子,拿它来做比较,可能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楚一点。从1945年秋到1946年春,我在东北民主联军(即四野前身)总部警卫团工作时,曾与苏联军队配合作战,执行剿匪任务。那时我就亲身体会到,苏军的火力非常之强大,他们的一个加强营,竟然可以装备10门山炮和野炮,3至5挺重机枪,每个连装备3到6门迫击炮,每个班不仅有轻机枪,还配备了2支自动步枪,也就是我说常说的“转盘枪”。我粗略地估计一下,苏军的一个普通步兵营,在单位时间可以发射的火力,起码是当时我军一个步兵营的10倍以上。但是,如果以其发射同等火力给敌军所造成的伤亡看,苏军就远远达不到我军的10倍,所以说那时的苏军“作战能力”强而“作战效率”不高。

而日军就不一样,其实日军装备是远不如苏军的,比如,他们就几乎没有什么自动步枪,也没有连属重机枪,所以日军的火器发射速度是不高的。但据我粗略的估计(当然可能很不准确),如果苏军每发射出100发子弹可能会杀伤5名敌军的话,那么,日军的100发子弹就可能杀伤10名甚至20名敌军,也就是说,当年日军的作战效率大约是苏军的一倍以上。

Y:这话的意思,是否就是你在《自传》中所说的,日军士兵“技术好”,枪法准确?

姚:有这个意思,但还不只这些。其实,日军之所以“作战效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士兵个人训练好,射击准确;也有刚才说的,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使其在战场上表现得十分顽强,可以给对手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其实,在内战时期,我们红军的顽强作战意志,就给国民党部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使其怯战。另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日军的战场协同配合是非常好的。1938年秋,我们在安庆到合肥的公路上进行过一次伏击战,袭击日军的一个车队,本来打得还是比较顺的,但日军的救援部队非常迅速地赶到,迫使我们不得不提前结束战斗。就协同作战这一点看,国民党军队就差得很远。最后,我们还要十分注意一点:一支部队,一旦他能有比较高的作战效率,那么对后勤补给的依赖也要降低。你在阅读战例时不难发现,日军的后勤部队其实有时是比较落后的,在中国山区甚至还经常使用骡马大车,但是,我们几乎很少遇到日军后勤补给出现重大问题的情况,这就是因为他的高效率作战,降低了对后期依赖的原因,尤其是与装备差的对手作战,就更是如此。

Y:如此说来,新四军与日军作战,确实就会有很多困难了。但是,我看《新四军四支队简史》,你们好象还是可以做到使敌军的伤亡大于我军,用的是什么办法呢?

姚:不夸张地说,新四军与日军作战,比起与国民党军队作战,真是要难上一百倍。所以,在开始一小段时间里,我军对日军作战还是感到比较吃力。但是自我参军以来,就一直有一个深切体会:我军从来就有一个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好传统。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无论是三年游击战争高敬亭总结“四打四不打”,还是东北解放战争时期林彪总结的“三点一面”、“四组一队”、“三三制”等,都是这方面的范例。因此,经过不断地摸索,我们还是逐渐想出了一些办法,来对付日军的“高效作战”。归纳起来,最重要的可能有那么几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就是要寻机与日军的小部队作战。日本对华侵略战争的最大弱点,就是他的兵力严重不足。在最初进行了一些大规模战役后,便转入常规性占领,这时,他的兵力就开始分散,往往是靠一个中队甚至靠一个小队,去占领一座县城,这就为我军寻机与其小部队作战提供了方便。

从另一个角度看,日军武器配备的特点,也与其它军队也类似,越是小规模的部队,其火器配备就相对不那么完备。像一个大队(大约相当于我们一个营),一般会配备有“九二”式步兵炮,而中队(连)配备的,最多也就是六零迫击炮了,到了小队(排)一级,一般就没有迫击炮而只有掷弹筒了,火力就差了很多。1938年到1939年间,我所参加的对日军作战中,多是与日军中队以下的作战单位作战,所以很少遇到过日军大口径炮对我军形成的强大火力压制的情况。要知道,日军作战效率高的一个重要表现,还不只是他的步兵枪法准,其火炮的射击精度也相当高,一般完成一次试射修正诸元后,第二发就大致可以击中目标,这对我们的机枪火力点的威胁非常大,所以要尽可能与日军小的作战单位作战,以避免其强大的炮兵对我形成过大的火力优势。其实,这种经验不仅在我们新四军,1938年以后,八路军作战也开始注意缩小作战规模,据二野战史记载,1939年1到3月间,一二九师作战100余次,毙伤敌军3000余,每次也不过是30余人。即便是百团大战那样的战役,其实每次作战的对象,单位也并不大,与日军一个大队的战斗就不很多。

Y:我好象明白一些了,这其实就是要避免我军与日军强火力的对比劣势。但是我看资料上介绍的,日军一个师团(大约相当于国民党一个乙种军)的炮兵配属,除了一些班属掷弹筒外,也只有一个重炮兵联队(炮团),大、中型火炮仅56门,说起来,其火力配备并不算太强。其实,在抗战中、后期,国民党一些部队得到美式装备后,也大大超过了日军,例如远征印缅时期装备的十三个军,其一个师的重炮就达72门,每个步兵连队,都配备有六零迫击炮6门。这样应该是不怕日军了啊。

姚:这就是我刚才讲过的,日军的优势不仅表现在装备上,甚至主要不是在装备上,而主要在其作战效率上,这一点还体现在其火炮射击也极其准确。比如说,日本人爱用的那个掷弹筒,说起来,其实就是一个手榴弹的简易发射器,不需要做什么射击诸元设定的,但日本兵就是能打得很准,这一点让你不能不佩服。日本人好象天生地善于“精细手艺活”,解放战争时期,给我做阑尾手术的齐齐哈尔铁路医院的一名医生,就是一个日本人,你看过我那个刀口,只有一厘米多一点,这在现在看都不容易,要知道那可是40年代做的手术啊。比起日本人,国民党军队,哪怕是精锐部队,其作战效率就差得太远了。1947年,我带部队打国民党“王牌军”新一军的阻击,按理说新一军善攻,火器又好,而我军是一个团对敌军两个团,应该是处于“下风”,但最后还是我胜敌败。通过这次作战,我深深体会到,要讲新一军的技术训练,确实要比一般国民党部队强得多,射击准确性和技战术动作,都大大好于其它“非王牌军”,但是比起日军,新一军还是差得很远。我们独二师四团,除排以上干部是新四军二师带来的外,战士多数是东北籍新兵,当时的单兵战术训练还不是太好,尤其是不大善于隐蔽,而我从望远镜中观察,新一军尽管火力很密集,但对我军单兵的步、机枪的威胁并不很大,甚至连比较暴露的重要火力点都射偏了。当时就使我联想到,抗战初期我们的一个老红军连队与日军作战时,别看日军火力听上去不很密集,但我们那些身经百战动作灵敏的老红军战士,只要是稍不注意,就会被对方击中。这样一比,我感到新一军基本上还是属于那种“作战效率”不算太高的部队,所以与我军作战还是难占上风。

Y:是的,据一些回忆资料说,即便是装备得很好的国民党印缅远征军,其与日军作战时,敌我伤亡比例还是1:1左右。嗯,这第一个办法我明白了。那么第二个办法呢?

姚:第二个办法,就是尽可能地寻机与日军孤立无援的部队作战。一般人都知道对敌人要实行分割围歼的常识,我们与国民党军队作战中,一般都可以比较轻易地做到这一点,哪怕是对他的主力部队,也不难做到。但是对日军就很难。前面已说过,日军不仅单兵作战能力很强,而且部队之间的协同配合也很好,不管是步炮配合,还是小范围的组、班(曹)、小队的内部配合,都是训练有素的,我参加过的与日军作战,几乎每次都可以看到:对方部队一旦遇袭击,都能迅速展开,并以最快的动作,形成单兵之间的交叉火力掩护,和步炮之间的相互掩护。而一旦日军形成了战场配合,就基本上没有了射击死角,再要穿插分割他,难度就非常大了,有时侯甚至是做不到的。所以,对日军作战,须要以极大的突然性对其发起袭击,进而做快速分割,以避其形成战场协同。抗战初期我带的那个连,之所以可以在第一战就抓住一个日本兵(当时是非常困难的),我想有三个原因:一是日军早期作战比较顺利,没有想到会有这样一支以老红军为骨干的战斗力很强的主力部队(特务营是红二十八军的主力部队之一),有点麻痹大意;二就是因为我军发起袭击非常突然,战场穿插又极其迅速;三是那个日军小队,毕竟是一个押车护卫部队,战斗力相对要差一点,所以会很快被分割为一个个的孤立单兵,最后终于被我们的战士抓住了一个俘虏。

Y:我看了一些军史资料发现,你们四支队初期作战时,好象进行的最多的就是袭击车队的战斗。

姚:是啊,这正好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办法:在初期的作战中,尽可能与其战斗力不强的部队作战,例如輜重部队(即后勤部队),在与这类敌军作战中,锻炼和提高战斗力,积累作战经验,再与战斗力强的部队作战,把握就大得多了。我们四支队自1938年开始对日军作战后,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一指导原则进行的,这可能也算是高敬亭同志的聪明过人之处之以吧。实际上,八路军第一次对日军作战(即平型关大捷),就是与日军第5师团21旅团的一支輜重联队作战,这也算是当时指挥员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吧。

[ 本贴由 虎头蛇尾 于 07-12-22 21:38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7-12-22 21: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Y:我还看过国民党军抗战时期的一些作战资料介绍,1937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第五师团作战,指挥此战的薛岳(此人在抗战中算是一员名将),很想歼灭这支由“中国通”土肥原贤二指挥的部队,投入的兵力,总计约七、八个军十余万人,但最后还是未能实现其意图。其中最值得研究的,就是其中的“反攻兰封之战”,国民党以悍将宋希濂指挥的主力部队第七十一军,由参加过上海会战的八十七、八十八师组成,总计四个旅约两万人,去攻打被日军占领的兰封,打了一天一夜,“伤亡沉籍”(一种说法是伤亡4000,这个数字可能有桂永清夸大敌情以掩盖失利的成份,但估计至少也在2000人以上),最后还是让守敌突围而去。最令人吃惊的是,宋希濂部在而进城后才发现,日军所遗留的,不过是一支小股掩护部队的20余具尸体,而全部守敌,也不过是不足1000余人的一个大队。

姚:是的,日军正规作战部队,战斗力确实是很强的,国民党军队没有10倍以上兵力,很难围而歼灭之。八路军、新四军战斗力虽然比国民党军队强得多,但由于装备不良,所以作战投入的兵力比例也很高。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打的关家垴之战,日军冈崎大队也不过600余人,而我军以三八五旅主力,加上决死纵队一个旅,至少也该是敌军兵力的10倍以上了,此役击毙日军400余,而我军的伤亡明显大于敌军。

Y:对于关家垴战斗,有人评论说作战拖延时间过长(当然这里有指挥员的问题)。后来,我又仔细对比着看了四支队《战史》,发现你们当时与日军作战,多数都是在2个小时左右时间内解决问题。

姚:这就是我要说的对付日军“高效作战”的第四“招”:力求短时间结束战斗。你很有心,从历史资料中看出了这一点。的确,当年我们与日军作战,一般都必须在三个小时内解决问题,超过这个时限之后,不是打成双方的胶着战,使我军弹药供给困难,无力续战,就是敌援军很快到来而改变战场形势,也使我军无法再战。这里再说一件有点意思的往事。抗战初期,中央从延安给我们四支队派了一些干部,包括程启文、张体学、赵启民、成钧、杜国平等等,他们与日军作战比我们早一些,所以部队就请他们介绍对日军作战经验。客观公正地讲,当时这些同志确实谈了不少对我们很有用的经验教训,但是,可能是出于“鼓劲打气”的善良愿望吧,有的同志说起话来就有点言过其实,比如说有人就这样告诉我们:“日本官兵都穿大皮靴,跑不动山路,我们一上山,他们就没有办法了。”那时候,我们这批年纪二十岁上下的毛头小伙子也都比较幼稚,听了这话还就当了真。例如在某次作战时,我们就根据这一“经验”,特地选择了背靠山地的地形。当时我军的干部战士,多是经历过三年游击战争的老同志(四支队多数干部战士是红二十八军出身),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心想这样该可以作战进退有据了吧。结果,当战斗进行到我军快要达成作战目标时,敌人的援兵就赶到了,因为有延安来的那些同志的“经验”,所以我们当时也不慌张,开始主动撤离战场,沉着、迅速地向山地转移。然而,当敌援兵对我实施追击时,我们才发现,日军官兵虽然都确实穿着皮靴,但跑起山路来,一点也不比我们慢,结果造成了我军一些不必要的伤亡。后来我们才知道,山地作战能力,是日军训练的基本科目之一。日本兵穿皮鞋是为了防止腿脚受伤,但由于他们经常穿皮鞋训练,所以着皮鞋爬山一点也不笨。回到营地后,对给我们上课的其他同志不好多说什么,我们就地对过去比较熟悉的张体学发脾气了,说:“你这个‘小葫芦’(张与我一起在廖荣坤的“老红二十八军”当勤务兵时,绰号叫“小葫芦”)啊,说日本人爬山不行,简直是胡说八道,真把我们害苦了!”弄得张满脸尴尬。由此事,我们对日军作战的机动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Y:我们经常看到“主动撤离战场”这个说法,有些人笑话说:这不过就是换了一种说法的“打败仗”嘛。

姚:(笑)当然,这话不能说全无道理,因为有时候的撤离,确实是遇到打不下去的“失利”之战了,说得难听一点,当然就是“打了败仗”了。但这话,也有不全面之处,在发现作战目标难以达成后,“主动撤离”,也是一种避免更大失利和损失的选择,比起其他的办法来说,算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所以也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

Y:最后我还想问一下:上面说的这些与日军作战的办法,与国民党军队作战是否有效呢?

姚:我上面所说的这四“招”,当然不是一、两天就总结出来了的,这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战斗,可以说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宝贵经验;而且,由于上述战法无疑是一种“以小胜积大胜”的方式,所以会使抗战具有持久性。而且,日军也不是傻瓜,他们也要不断根据我军战法改变策略。所以,随着形势变化,上述经验有一个不断继续完善的过程。像“百团大战”,我们后来在延安时也不断讨论过,虽然它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但在当时,却并非是一种最佳打法,比如说,几个大军区同时发动好,还是局部发动、相互策应好?就值得研究。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根据敌军适应我军作战方式的战略战术调整。

Y:那你能否展开谈谈对百团大战的看法?

姚(笑):当然,我上面说的都是“事后诸葛亮”,我自己是没有资格深入谈这个话题,因为毕竟我没有参与这次作战,而且,即便参加了,自己那时也不过属于中、低级指挥人员,并不了解全局,这里就不谈了吧。我们还是接着上面的话题,谈谈上述四“招”是否适用于与国民党军作战,因为这个问题很有实际意义。

以我近二十年的战争经历体会,每一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最好的作战方法,不能一概而论。笼统地讲,上述四“招”,在我军还比较弱的时期,即解放战争初期,或者相对比较弱的局部,例如那些缺乏主力野战部队的根据地,是有其效果的。例如西北野战军初期就是以旅为单位歼敌。而打“四平保卫战”那种“以大对大”的战役,在解放战争初期就不大合适。而到了后期,这种选小选弱敌打,以快制胜的战法,就未必适合了,因为那样就会拖延战争。

还有一点需要说一说,物质条件对作战方式甚至相关军事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这里举个例子。与国民党军队作战,和与日军作战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每战都可以有很丰厚的缴获,这对于改善我军装备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日军作战极度顽强,不仅作战规模比较小,而且在其被歼前,火器往往破坏得很厉害,所以每战缴获很少。这也就使得我们后来不得不发展自己的兵工厂。这就形成了抗战时期一个特点:武器装备改善不能大量地靠缴获,还需要建立自己的兵工系统。

说起来,我军的兵工系统,主要还是抗战期间为解决缴获不足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在内战时期,我们也有少量“军工企业”,例如,甚至在红二十八军这样的小部队,在鄂东北也有一个修械所,搞点修抓弹爪之类的简易修理。但由于那时武器装备主要靠缴获,所以军工很不重要。抗战中的缴获不足,使我们开始注意建立起自己军工系统,但这样做也有其极大的难度,我们二师(即皖南事变后四、五支队改编的部队)兵工厂算是不错的,副厂长吴运铎,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为什么吴运铎同志会受那么多的伤?就是当时我们试制的火器太原始,多为炮弹、手榴弹之类,自己生产的最高级的兵器,也就是枪榴弹,而且射击精读和可靠性普遍很差,老是出事故,结果使吴运铎这样优秀的同志,即便是在后方,也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难以想象的重大牺牲。

所以我要再说一遍,我们共产党军队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不断地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除了大家熟悉的那些政治、经济、社会重要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善于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不断地总结经验,研究和改进作战方法。如果没有这一条,光是靠勇敢,或者简单地靠改善武器装备,都是难以取得最后胜利的。
(全文完)

[ 本贴由 虎头蛇尾 于 07-12-22 21:39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7-12-27 13: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海军深圳号稚拙的设计令日本人喜出望外"

中国海军“深圳”号驱逐舰于11月21日上午10时从广东湛江港起航,计划28日抵达日本东京港,对日本进行为期4天的正式友好访问

此文章登载于朝日新闻主办的AERA周刊杂志,由经常在电视上露面的军事记者冈田俊次撰写。


下面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内容。先来看看它的题目吧----中国军舰稚拙的设计。多么富有挑衅性的一个题目。看到这儿,也许很多的中国男人已经要暴跳如雷了。更不幸的是,文中所指军舰就是那艘被中国媒体大肆炫耀让中国男人倍感激昂的初次访问日本的深圳舰。


此文章首先对深圳舰的涂装有了一番颇“幽默”的表述。“与日本的新锐护卫舰重厚的暗灰色涂装相比,中国军舰的泛青接近于白色的灰色涂装显得清爽而缺少威严。有的日本人甚至会说那军舰就跟渡船一样颜色。”真是当头一棒,毫不留情面。


这篇文章的一个小节的题目是:内部装备都是可燃物。看来此作者是登上了这艘73年来首次访问日本的中国军舰,而且观察得很仔细。他说,进入舰艇内他首先看到的是各个房间的门都是三合板的而且涂上了油漆,门框也是木头的,过道和士兵房间都铺着化纤的地毯,桌子类的家具也都是木制的。而经历过2次大战激烈海战的日美军舰,士兵的床都经过不燃处理,门和家具也都是铁制的。


作者认为中国在1894年黄海海战以后都没有经验过真正的海战,对军舰中弹后起火所引起的后果估计不足,所以内部装修就跟商船差不多。

另一小节的题目是:世界舰载装备博览会。

简单的说,深圳舰的舰载装备基本上都是舶来品。即使是中国造的也多是模仿或者获得外国许可证生产的。


舰载直升机“直9”是获得法国许可证生产的。鱼雷是模仿美国80年代的MK46,两联装的100厘米炮是模仿前苏联的,对空导弹是得到法国许可证生产的。军舰引擎是乌克兰的, 巡航用柴油机是获得德国许可证生产的。雷达与射击指挥设备也来自多个国家。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真没想到中国的军舰也这么的全球化。作者还在文中指出,一艘军舰应该是一个整体统一的系统,而中国军舰怎么把“多国籍”装备连接到一起则是各国专家最感兴趣的。遗憾的是,11月28日战斗指挥所和舰桥都没有开放。


作者在最后好像故意“安慰”中国人。“日本在1855年开办长崎海军传习所以来历经100余年,从当初聘用荷兰和英国的教官已经获得了丰富经验。而中国独自发展外海海军不过五十余年,军舰设计和使用有些许稚拙之处也有情可原,将来必定会被大大改善。深圳舰的来访对于回避中日两国间不必要的摩擦和误解,进而增进相互信任可以说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5 08:41:07 | 显示全部楼层
猛哦,知道他们在干啥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 21: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可怕了,狙击炮啊

"炮王"钟运华:钟运华,成都军区某炮兵旅二连八班瞄准手、班长,一级士官。

    我是一名滑膛炮兵瞄准手,战友们平时都叫我"炮王"。

    我在旅里小有名气,完全得益于一道"附加题"。

    2006年7月12日,军区考核组对我们旅进行实弹考核。考核到最后,军区领导突然提出一个设想:"谁能一发炮弹打掉对面山腰距离1000米处悬挂在一根细钢丝上15×20厘米移动沙袋?这是一道附加题!"

  

    钟运华正在练习瞄准 [资料图片]

    当时,大家都倒吸了一口气:沙袋只有拳头大小,又在千米之外处于运动状态,炮弹直径与它相差无几,这早已超出火炮理论射击命中精度。要想首发命中,恐怕连狙击步枪手也会望而生畏。

    "隆、隆……"一阵炮声响过,营里几名老射手轮番上阵,但远处的沙袋靶丝毫未损。

    连长从指挥所里跑出来,直接点名我上阵。我闭上眼睛冷静了一会儿,不慌不忙地走向瞄准手炮位。装弹、瞄准、屏气、击发……一连串干脆利索的动作之后,炮弹呼啸出膛。

    "命中目标!"阵地上一片欢呼。"小伙子,你创造了炮兵直瞄火器精确打击的奇迹!"军区考核组的领导当场奖给我现金500元。

钟运华正在练习瞄准 [资料图片]

[ 本贴由 大海 于 08-1-23 22:00 最后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1:5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先进护卫舰正式命名

2008-01-29 09:32:43 中国徐州网 【大. 中 小】 查看评论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讯(记者王正喜)1月27日,海军东海舰队某军港彩旗招展,军乐激扬,一艘新型战舰悬挂满旗,威武庄严,海军“徐州舰”入列命名授旗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军区副政委兼海军东海舰队政委徐建中中将,海军东海舰队参谋长王志国少将、政治部主任高长清少将,驻舟山部队首长包裕平、刘苏闽少将,舟山市领导钟达、周伟江,我市领导曹新平、王昊等出席入列命名授旗仪式。
   

    资料图:中国海军054A新护530舰

    “徐州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新一代导弹护卫舰。自组建以来,“徐州舰”官兵坚持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忠诚、先锋、顽强、钻研、敬业、奉献”的“铁拳”精神,确立了建一个开拓务实的班子、培育一批知识型人才队伍、锻造一支高素质战斗集体、接一艘高质量军舰的奋斗目标,圆满完成了培训接舰任务,今天,正式加入人民海军序列。
   
    入列命名授旗仪式上,徐建中为“徐州舰”授军旗,王志国宣读海军“徐州舰”命名命令,高长清向“徐州舰”颁发命名证书。市领导曹新平、王昊为“徐州舰”赠送慰问金(品)100万元,并登舰慰问了“徐州舰”全体官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8-1-30 08: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真TMD漂亮,长志气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8-1-30 11: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舰船专家详解中国海军新型战舰优缺点  ZT from《新浪军事》

  主持人 蓝白 作客专家 晨曦 江雨

  记:从现状看,海军传统的对地火力支援任务已经转由航空兵负担,那么,精密昂贵的新型舰艇是否应彻底放弃高风险低效率的火力支援任务?比如,舰炮方面是否应只发展防空性能好的速射炮而应放弃传统大口径舰炮(如130毫米等)?

  晨曦(以下简称晨):这个问题分几个角度讲。首先,舰炮不一定非用于对地攻击,对低烈度海战或是实现反舰导弹最小射击距离以内的火力覆盖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就好比空空导弹越来越先进,命中率越来越高,但没有飞行员希望把机炮拆掉。其次,军舰的作战能力还是多用途一点比较好,所以如果舰上的垂发系统能装备足够数量并实现通用化,分配一些发射井装填对陆巡航导弹也未尝不可。但勿庸置疑,大型、先进的战舰用于抵岸火炮射击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装备76毫米至100毫米的主炮和30毫米以内的转膛近防炮已经足够。第三,护卫舰机动灵活,较适合担负多种作战任务,包括对陆火力支援,但前提是有合适的远射程大口径火炮。比如德国就把Pzh2000型155毫米炮安装在F124护卫舰上试验对陆攻击。该炮可以10发,分的射速精确攻击40千米以外的目标。如使用新研制的尾翼稳定制导弹药,最大射程可达60千米,射击精度误差可在10米以内。如发射火箭助推的增程制导弹药,最大射程可达100千米。这些优点正是其上舰的主要因素。

  江雨(以下简称江):水面舰艇的根本用途是争夺制海权和保障海上交通线的安全。有了制空权和制海权后进行火力支援的手段非常多,很多方法远比水面舰艇的主炮效果好,而且防空、反潜和对海攻击的要求已经使水面舰艇的武器系统接近饱和,以争夺制海权为目的的水面舰艇没必要在火力支援上考虑过多,这个任务不如交给空军和两栖部队去完成。没哪个国家愿意拿昂贵的驱护舰去和海岸炮兵拼火力。新一代主战舰艇不再以火力支援为重点,都只装了单管76和100毫米舰炮。

  记:从这个角度讲,一旦战事需要,美国“依阿华”级再启用的可能性有多大?“依阿华”级的运转费应很昂贵,但其作用似乎只剩远程对地打击和近程对陆支援。

  晨:“战斧”导弹虽然射程远,但比较昂贵,而且一枚只能攻击一个固定目标。而火炮不仅具备较高效费比,还可灵活转移射击目标,无论敌目标是移动还是固定、点状还是面状。海湾战争期间,“战斧”从核潜艇到“伯克”再到“提康德罗加”都可以发射,美国之所以让运行费用高昂的“依阿华”级参战,还是看重它射程40千米的406毫米巨炮,曾轰击伊炮兵阵地。如今,对陆攻击弹药和战术越来越先进,那个炮兵阵地如果拿到现在,几枚“联合空对地防区外导弹”或“风修正子母弹药”就能保证摧毁,所以“依阿华”重返战场的可能性不大了。

  江:单纯为执行火力支援任务而装备战列舰的实际意义不大,获得的这一能力还不及成本上的代价。战列舰执行火力支援的优势是巨炮火力,但如果海军具备把战列舰拉到海岸边打炮的能力,还不如用一队轰炸机更有效果。

  记:168舰和“526后续舰”分别为通用驱逐舰和通用护卫舰,前者成本更高,但后者可能装备了防空导弹垂发系统及国产化的“顶板”、“前罩”雷达等,战斗力可能达到甚至超过了前者。后者在远洋舰队中能否取代前者?

  晨:看待这两者的战斗力,不要只盯着垂发。垂发只是优点之一,火力通道也是重要因素。两型舰估计都是只有4座“前罩”,每个“前罩”提供2个通道,也就是说两者估计最多都只能同时对付8个空中目标。且前者舰体更大,备弹数量应会多于后者,因此防空能力两者应不分仲伯。同理,反潜和反舰系统,两型舰应该都是同一套设备,168可能装备了更大型的对潜探测设备,但总体讲两者战斗力差不多。排水量大的168肯定造价更贵,但持续作战能力占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高波”级驱逐舰前后共装有2部FCS-3型照射雷达,每部可一次跟踪照射两个距离25千米以内的空中目标,因此。全舰可同时攻击4个空中目标,逊于前两者。

  在未来特混舰队中,168应属于内层防御舰,处在全舰队较中心的区域,担当反潜指挥舰等角色。当发现敌潜艇迹象时,168应该继续随航母或两栖攻击舰前行,而“526后续舰”则利用机动灵活,及时前出赶往问题水域对敌潜艇实施探测和攻击。


海军更新装备肯定会新老并存

 记:两者对反潜的侧重方面有什么差异?

  晨:以国外标准看,168只是侧重反潜的通用驱逐舰,如有后继舰建造计划,应以提高防空能力为主,例如安装单面有源阵和中程垂发(应预留了升级空间),同时保留现在的反潜能力,将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大型通用驱逐舰。而专用反潜的主力非性价比极高的“526后续舰”莫属。在一支特混舰队中。可以缺少168(毕竟没批量建造),但3~4艘“526后续舰”是必不可少的。

  江:“526后续舰”在综合战斗力上相当于国外上世纪80年代末期多用途驱逐舰的标准,完全有能力作为新一代通用型战舰的主力,其生产规模也可以看出对其需求的迫切程度。“526后续舰”比168更好地平衡了战斗力和成本的关系,适合作为主力舰的补充力量,作为高通用性的水面舰艇大量装备,执行反潜和护航任务。但远洋编队中仍需要6000吨以上的通用驱逐舰,毕竟舰员工作环境更好,在远洋作战时保障要求低,改装潜力也更大。

  目前舰艇装备正处过渡阶段,很多新技术必须要在规模化之前进行实践和验证,因此驱逐舰型号和舰载武器配置都较繁杂。经验的积累无疑有益于装备发展,而多试少装是使军工系统和海军都获得经验的代价较小的方法。“526后续舰”的批生产代表着护卫舰领域已成熟了。随着对168、170等应用所获得的经验,也能为新型高性能通用驱逐舰指明方向。“526后续舰”这种主战舰与试验性质较浓的168在基础条件上存在明显差异,不能按其表面异同来对舰艇发展进行判断。

  晨:拿相对简单的战斗机来说,一架先进飞机的研制成功涉及到众多技术领域的突破。这些技术不可能同时突破,也不可能等所有技术都突破后再研制新一代战斗机。舰艇的研制更复杂,船型的研制和使用周期长,电子武器设备更新快。因此只要有好的模组设计和宽敞的船体空间,后继改良舰更新装备后,较前辈舰大幅提升作战能力是正常现象。

  海军更新装备肯定会新老并存。168诞生时不可能装备和专用防空舰170一样的远程防空弹,而手头上的中程防空弹只能采用单臂发射架,这是中程弹垂发系统没能及时完成定型的一种无奈表现。如今“526后续舰”整合了大量原先在168上的武器装备,说明在设计上就如何将平台和负载作全面优化以及全舰电子兼容等主要难题可能已有所解决。

  记:对于112、113、167舰的过渡意义如何看?

  晨:“过渡舰”是为实现“小步快跑”这一渐进策略服务的。每次少量建造主要作为技术验证用,平时也担负战备任务,但建造数量不会超过1~2艘。待实际验证改进后再续造第二阶段的至少有10年技术跨越的更先进型过渡舰,并一直摸索到建成理想中的、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舰后才会定型批生产。说到112,不得不说其之前的只有60年代技术水准的“旅大”级基本型。1989年和1991年分别服役了被西方称为“旅大”Ⅲ型的165和166舰。165舰大幅度改进了“旅大”级基本型的生活环境、电子战和雷达探测能力以及各个子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装备了新型反潜鱼雷和全自动37炮。而166舰首次装备了“鹰击”-8反舰导弹。这两艘舰可说是对建造和使用“过渡舰”的初次尝试。除这两舰外,一些子系统也在别的“旅大”舰上测试,比如109舰同期在验证进口的“海响尾蛇”防空导弹和“海狸”火控雷达。

  这些在“旅大”级上的测试和验证的直接受益者就是1994年服役的、具备西方80年代中期技术水准的112舰。所以严格说,165和166才是实验舰,而112是综合体现第一阶段验证结果的“阶段性目标舰”,是当时最具战斗力的舰。113的意义在于将112上进口的防空导弹、舰载综合战斗系统、柴油机等换成了国产化产品,这一意义也非同寻常。所以就以上观点看,112和113没大量建造的原因是该级舰仍然和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有着10年以上的技术差距。167的阶段成功性在于战舰设计开始走“舰体设计与舰上装备纳入同一个大系统加以全方位考虑”的设计方针,而不像112那样见缝插针。所以说112和167对于舰艇发展功不可没,如今“526后续舰”较完善的综合作战能力正由于它们铺的路。

  江:112上的防空导弹、反潜鱼雷、舰载直升机在当时是革命性的,没有它的探索也不可能为168、170打下基础。现在的“526后续舰”在综合战斗力上已超越112,这是技术发展的结果。

  记:“526后续舰”证明了中近程防空导弹垂发系统可以装在4000吨级舰上,那么112、113和167换装同规格垂发系统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如何?

  晨:安装垂发系统本身需要对原有舰艇开膛改装,是对舰艇所有系统重新整合。刚才说了,112的设计有些见缝插针,比如100毫米主炮、防空导弹、37快炮为了不互相影响向前的射界,不得不一层层垒高,最后一层的37快炮不得不在炮座底下加装1.5米高的平台来架高,这又导致后面的指挥楼格外高大,破坏了隐身性能。其实我们想想,实战中会有多大概率导弹从1 12正前方打来?微乎其微。设计上的缺陷让我个人认为112换装垂发的难度要远远大于167,需要动大手术,很可能改装所需费用要超过重新造一条防空护卫舰。而167由于“海红旗”-7和埋入式补弹系统提供了充足的改装空间和潜力,改装难度相比112要小得多。

  江:SA-N-7/12这个规格的中程防空导弹在俄罗斯和其它国家海军中的装备范围较宽,SA-N-7可装在3000吨到8000吨级驱护舰上。通过526和“526后续舰”防空导弹系统结构和型号的变化,可以说112和167甚至是“江卫”Ⅱ都能改装类似防空系统,不需要多大的代价就可以明显提高防空能力。

  记:与112、113一样,525、526是否也纯属过渡?它的火力仍是“江卫”Ⅱ的水平,虽然隐身较好,但造价飚升。 展:525和526应不属于这种情况。只是作为这一级舰的首舰,遇到各种问题在所难免,以致又建造了传统的527和528来扩充实力。525和526显然遇到了和167一样的困境,就是没有性能先进且可靠的防空导弹,与其继续造同型新舰,倒不如停产等待,同时攻关出问题的子系统。从一个细节能看出“526后续舰”所受的重视:它是目前装备730近程反导系统的战舰中排水量最小的,连两万吨级的两栖攻击舰都只装备4座AK-630。可见,在护卫舰范围内,“526后续舰”应该就是目前的目标舰。

  江:526建造时间和其后续舰差别不大,舰载武器却不同,可认为526是在部分系统不能交付的情况下,利用新舰体和成熟武器发展的试验舰以验证后续舰的基础设计是否合理,多发现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20 10:33 , Processed in 0.07812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