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海

兵器军事知识专贴-武直十高清大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6-12-7 11: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炸弹组件采用鸭式布局控制。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设计简单,控制舱段和制导舱段都在前方,可以集中布置,显得相当紧凑,控制规律也简单,舵面力的方向就是运动所希望的方向。为了提高弹翼的升力,"雷霆"系列采用了比较大的弹翼翼展和超临界翼形,尾部为可折叠的弹簧折刀式塑料尾翼,能够提供较大的滑翔距离和机动性。
  从公开展示的"雷霆"-2来看,其采用500-4型低阻航空炸弹改装。这种炸弹重约440公斤,装填系数为38%,内置160公斤以上的黑梯铝-15高能炸药,威力优于美国MK83。"雷霆"-2也比美国GBU-16B的性能更为优越,视场角大一倍,捕获距离远20%,发射稳定性高,采用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可以根据火控计算机的弹道预测采用优化滑翔弹道。美国第一代"宝石路"GBU-15的命中精度圆概率偏差大约为5~7.5米;第二代GBU-16经过数字化信号处理和驾驶仪修正,达到3.5米;第三代GBU-22可以达到1-1.5米。据推测,中国"雷霆"-2的性能应略优于GBU-16,精度在2.5米左右,优于法国和俄罗斯的同类产品。
  为配合激光制导炸弹的装备,火控系统的研制交给了航空某所。该所是中国航空工业专门的光电技术研究所,他们参照美国"利特宁"多功能前视搜索/瞄准/照射吊舱,研发了中国自己的FILAT多功能前视红外/激光搜索/照射吊舱。这种吊舱重量轻,只有63公斤,外形与"利特宁"类似。吊舱头部是一个球形可转动光学舱,三个光学孔径共用同一个大型陀螺瞄准线稳定万向支架。前视红外采用第二代同用红外热成像组件,8-12微米波段,可以提供宽窄两个不同的视场,宽视场用于监视和搜索战场,而窄视场用于瞄准和识别。白光通道为具有夜视能力的高清晰度摄像头,具有12倍以上光学变焦能力,可以工作在彩色和单色模式,监视和识别能力比红外成像强、细节分辨率高,用于电视制导类武器的瞄准。激光通道有激光测距仪,1.064微米波段,最大作用距离7-10公里,同时也担任编码照射的工作。除了在Q-5F上完成测试工作,吊舱也可以使用在很多种中国新型战斗机上,如J-7G、JH-7等,也可以使用在传统轰炸机如H-6上。中国的攻击吊舱跨越了美国使用简单激光搜索/瞄准/照射吊舱的过程,直接使用具有复杂性能的红外/激光攻击吊舱。激光半主动制导武器在中国军队中也逐渐开始普及,陆军有155、152、122毫米等多个类型激光制导炮弹,以及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等等,其配套照射器也可以为攻击机提供目标指示。
  激光制导炸弹的精度主要取决于弹道末段的引导,发射或投掷的方式和普通炸弹没有太大区别。只需要将激光制导炸弹投掷到一定误差范围以内,就可以满足末制导需要,投掷方可以采用高空投掷、在云层之上投掷,也可以采用传统的雷达瞄准盲投。不过,考虑到激光照射特性,投弹的进入位置有严格限制。在地面照射的情况下,激光照射的最佳反射点大致在目标上以照射激光束成20-30°锥角范围内,炸弹载机必须从这个范围内进入、投掷。海湾战争中,曾经出现炸弹载机错误进入相反角度,显然激光器的亮度比目标更加明显,制导炸弹干净利落地把照射的侦察兵炸成碎片。
  照射器在飞机上使用则是另一种情况,它需要双机或者多机协同作战:攻击瞄准吊舱载机一般采用围绕目标盘旋的方式指示目标,半径大约为3-4公里,这是照射器的最大工作距离,并受大气透射状况影响。盘旋坡度大约为30~40°、高度3000米以上,以避开轻型防空武器的威胁。炸弹载机从进入到投掷有一个时间窗口,以确保炸弹到达目标上空时正好处于激光照射的最佳辐射角度区。这个时间窗口需要通过协同训练来掌握,一般飞行员以照射机的位置作为参照,进入读秒阶段;当照射机到达合适位置,攻击机就可以发动攻击了。一架照射机最多可以支持20架攻击机对同一目标进行打击,为了避免爆炸引起的烟尘影响,投弹会采用较大的间隔时间鱼贯进入。这种投弹方法对照射机要求很高,需要长时间在高威胁地区盘旋。另外还有新发展的超低空进入投掷方法,照射机和攻击机都以100米的超低空进入,攻击机在防空区外投弹,照射机突然爬升在最后阶段将炸弹引导至目标。
  由于目前使用的1.064微米激光很难提供大于7公里的照射距离,照射机飞行高度大多都在3800米以下,激光制导炸弹的发射距离根据高度不同从5-10公里不等。随着防空武器的日益完善,特别是单兵肩扛防空导弹的大量普及,这样的飞行高度对于照射机相当危险。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有一半以上的目标都是由地面人员提供照射,如果使用飞机照射,则采用伙伴搭配和专职配合两种方式:伙伴搭配是F-15E"攻击鹰"常用的方法,即每架战机都携带攻击吊舱,长机和僚机间可相互进行照射指引和发动攻击。专职配合则是在一个编队中-通常为4~8架战机,只有1架携带攻击吊舱以及很少的弹药,专门为其他战机指示目标。担任这种任务的往往是双座战斗机,如F-16D等。这种战机基本不挂载炸弹,而是携带更多的燃料和少量的AGM-64"小牛"空地导弹。中国空军发展Q-5F大概也是出自这种思路,一个中队中只需要两架具有瞄准照射能力的飞机就可以支持整个中队行动,这对于还拥有大量航电设备落后的Q-5机群来说是最快、最简单的战斗力提升过程。目前,最有希望大量应用激光制导炸弹和攻击吊舱的是JH-7"飞豹"战斗轰炸机。该机载弹量大、低空飞行性能好、作战半径大、航电系统先进,可一次挂载4-6枚"雷霆"-2和FILAT前视红外/激光搜索/瞄准吊舱,攻击1000公里以外的目标;也可以再增加一个"蓝天"攻击导航吊舱,形成类似F-15E使用的双吊舱模式,进行全天候超低空精确攻击。据国外军事专家估计,出动两架携带4枚"雷霆"-2的JH-7战机一次攻击海岸滩头加强型火力点的效果,与出动50架H-6使用普通500公斤重磅炸弹基本相当。
  据国外媒体报道,"雷霆"系列采用模块化设计,"雷霆"-1是250公斤级别制导炸弹,"雷霆"-3是1000公斤级别。此外,还有子母布撒弹、反跑道弹和穿地弹等。这一系列已经开发出和即将投入使用的型号多达15个以上,是中国进入精确攻击时代的奠基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6-12-7 11:44: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篇:从增程"杰达姆"到九天"雷石"

  激光制导炸弹虽然具有价格低廉、威力大、抗干扰能力强、具有初级防区外发射能力等优点,但半主动模式决定了其需要复杂的协同和配合。激光对气候条件非常敏感,海湾战争中沙尘暴和燃烧石油的黑烟让这类武器的效能受到很大影响。最关键的是,激光制导炸弹是70年代低空突防概念的衍生物,很难在高空突防的新时代概念中使用。并且激光半主动不能实现"发射后不管",照射机依然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高空突防再认识

  高空突防的重新兴起是1990年海湾战争的产物。60-70年代提倡的低空/超低空突防利用地形对雷达的干扰和屏蔽实现,这对于当时的装备技术来说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当时北约和华约在欧洲的状况-相当密集的区域里布置了如树丛一样多的防空导弹,但是雷达对付超低空目标基本没有什么作用,导弹也很难打击雷达也看不见的目标。不过,随着80年代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付低空目标的多普勒雷达大量出现,而且网络化的预警指挥系统布置了大量补盲雷达。雷达瞄准控制的小口径高炮和单兵防空导弹的普及,对超低空飞机来说简直是一种灾难。因此,高空突防的重新兴起有其独特的背景条件-1990年海湾战争表明,即便象伊拉克这样的中型国家,其拥有的中高空防空武器数量也是有限的,部署位置也比较固定、型号单一。在经过数次高强度反电子杀伤后,伊拉克的大型中高空防御系统基本被摧毁殆尽,其地面轻型防空火力却没有太大损失,采用低空突防的英国"狂风"战斗轰炸机被击落数架,就连美国最自豪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也有近20%被拦截下来。根据战后统计,伊拉克射高能超过5000米的防空导弹总共有不到110套,备弹数量约800-1100枚,主要是较老式的"霍克"、"萨姆"-2/3/5/6等型号;而射程在5000米以下的有600多套,备弹超过5000枚;射程3000米以下的小口径高炮、单兵防空导弹等数量更是多达2-3万具。由此可见不同高度突防飞机所面临的火力强度。
  海湾战争后,战术分析家们认为,面对如今的防空体系,对付装备数量较少、体积和目标特征较大的远程中高空防空导弹系统的代价,比对付数量庞大、机动灵活、难以辨认的低空防空系统要容易很多。只需要在电子干扰和硬杀伤方面将对方远程预警和中高空防空体系破坏,就基本能保证安全,即便按照最坏的情况打算,采用高空防空区外发动攻击也比在低空、超低空容易很多。防空导弹属于高消耗性武器,比如台湾,其部署的具有中高空防御能力的"爱国者"和"霍克"导弹数量加到一起也不超过2000枚。在无人机、巡航导弹、滑翔弹药和诱饵靶标充斥的未来战场环境中,这些导弹可能都经不起一天高强度战争的消耗。就算象1990年伊拉克那样,这些导弹在3~7天以后也会供应不上。从台湾的低空方向看,有上万枚射程5000米以上的导弹和数量众多的高射炮,其弹药消耗可以支撑3个月到半年,由此可见高空突防的价值。

◎实现防区外攻击

  新时代的高空突防以高度电子干扰、电子压制和隐身飞机攻击等新技术为依托,发展最快的就是高空防区外攻击。第一种高空使用的防空区外滑翔制导炸弹是美国风偏修正炸弹,主要用于B-52、B-1B和B-2这类战略轰炸机,具有IMU惯性测量元件,只需要在发射前通过机载大气数据计算机对环境风速和风向做出设定,就能够大大提高打击精度。风偏修正炸弹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发射后不管",其滑行距离远达15公里以上。风偏修正炸弹的命中精度不算太高,圆算偏差在15米左右,介于制导弹药和无制导弹药之间。
  风偏修正弹药的精度还不够理想,随后,利用GPS技术的"杰达姆"(JDAM)应运而生。JDAM能够在空中飞行时不断根据实际偏差进行自行修正,获得精度更高的攻击效果,亦属于"发射后不管"弹药。由于GPS组件在民用技术需求的刺激下变得非常廉价,JDAM大有取代激光制导炸弹、成为美国主要制导武器的趋势。JDAM的精度取决于GPS信号,以目前美国使用的军用P码推测,GPS大概能提供1米左右的定位精度,实弹的圆算偏差在5米左右。GPS制导手段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提供长时间和远距离运动的较为稳定的定位精度。为了能够在防空区外更安全地使用,美国和欧洲都开发了一系列滑翔组件,最为有名的就是"钻石背"增程套件,其在2004年就已正式进入部队服役。
  中国转向精确打击战略以后,GPS弹药的快速发展自然也引起了军方的兴趣。唯一的忧虑在于,GPS信号是美国掌握的,中国只能使用精度较差的民用C码。虽然目前军用A码接近半公开,P码几乎都是被破译状态,但是一旦到战争时期,美国可以任意修改这些信道的编码形式和赋予其精度误差,从而达到制约的目的。民用C码现在可以达到5-10米的定位精度,如果采用固定差分台站的辅助信号,民用信号也可以提供小于1米的军用级精度。目前,非美国军用信号的主要麻烦并不在于定位精度上,民用信号数据更新率比军用慢,在1-10秒之间。如果用于高速飞行的炸弹,其1秒钟就可以飞出200米,自然误差会达到10米以上。基于上述原因,单纯的GPS弹药并不可靠,精度也不一定能够满足要求。所以,中国发展这种弹药还需要借助于另外一种制导技术的辅助-惯性制导(INS)。传统的惯性制导精度高、价格昂贵,大多应用在先进且复杂的大型导弹上。近年来,随着激光光纤陀螺的小型化,还有一系列新原理廉价惯性测量元件的批量生产,一套精度中等的惯性制导系统价格变得非常便宜,而且体积小巧。INS和GPS系统结合可以产生一个很好的效果:GPS最大的缺点在于对短时间连续位移定位精度较差,对长时间长距离的定位精度高;INS的精度随时间的延长而飘移,但短时间的精度和连续运动的精度非常高,两者结合正好可以取长补短。并且INS可以作为GPS失效或者被干扰时的备份制导手段,虽然精度会略受影响,但不会让武器系统瞬间就变成一堆废物。

◎高空突击手

  发展GPS/INS类防空区外攻击武器,中国终于没有再度落后于世界。还是同一个武器研究中心,他们把新的武器系统称为"雷石",其中公布的防区外发射增程滑翔制导炸弹叫做"雷石"-6(LS-6)。该弹类似于标准型增程JDAM,主要用于在防空区外打击防空阵地、机场,码头、桥梁、车站、物资集散地和指挥中心等固定目标。其仍然是一种采用模块化设计的组件,可以迅速与普通低阻炸弹结合。公开展示的"雷石"-6采用背负的可向后折叠的大展弦比滑翔弹翼,正常气动布局,具有更大尾翼的X布置尾舱配有热电池和舵机,组件通过两条钢带和炸弹紧密固定,没有末制导手段。
  使用和发射"雷石"-6型需要载机拥有比较先进的火控设备,因为该系列制导炸弹采用GPS/INS复合制导,载机至少需要有一套高精度内置GPS通道的综合惯性导航系统,这样才能提供制导炸弹最初的攻击目标参数和预计飞行弹道的装定。目前,已知符合这样要求的只有与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FC-1多用途战斗机。这是一种出口型战斗机,不过大部分航电设备都是自行设计生产的产品,相信国内战斗机上一定已经有类似产品服役。"雷石"-6的命中精度主要取决于载机雷达的性能和所使用战术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的(GIS)精度水平。由于攻击固定目标,而且射程远达48~60公里,雷达的测距精度就很关键,这直接关系到炸弹最后取得的实际命中精度。普通多功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大多只能以精度最高的64.1的比例提供多普勒锐化图像,测距误差从5米到30米。最理想的是采用更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其能提供更清晰的图像和更精确的定位信息。大多数战斗机都没有合成孔径雷达功能,美国F-15E为了提高攻击精度也只能放弃对空能力较强的AN/APG-63雷达,转而使用对空性能较差、但具有很好合成孔径和逆合成孔径功能的AN/APG-70雷达,以保证更好使用各种精确制导炸弹。不过,如果飞机拥有高精度电子地理信息系统(GIS),这个问题并不算太严重,特别是攻击已知坐标的固定目标。飞机可以根据事先侦查好的坐标直接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自动计算出炸弹所需要的最佳弹道。炸弹采用被动制导模式工作、滑翔飞行模式,本身没有电磁辐射,也没有动力噪音,弹翼等组件大多采用塑料和复合材料制成,雷达反射面积小,攻击相对比较隐蔽。对于目前世界上防空体系来说,要地防空大多采用点防御,即采用射程不大于15公里、射高不大于6000米的机动防空导弹部署在目标周围。"雷石"-6的发射高度在8000-11000米,对于这一类导弹来说,这个高度相当安全,并且可以在其射程外任意盘旋,精确且从容地确认目标。即便是有些国家采用中程防空导弹,如"萨姆"-11、"霍克"等也不要紧-"萨姆"-11射高10000米,但最大射程只有27公里;霍克也差不多,即便是最新改进型号也只有不足50公里。"雷石"-6在11000米高度的最大射程超过60公里,仍然可以在防区外发动攻击。
  "雷石"-6是一种廉价的"发射后不管"远程精确攻击弹药,它不仅可以由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携带,还可以在H-6这样传统中型轰炸机上使用。按照尺寸推测,一架H-6轰炸机可以在弹舱内携带12枚"雷石"-6,有些型号还可以在翼下挂载4-8枚不等。H-6可以在12000米以上高度投弹攻击,由此具备了较强的防区外精确攻击能力。以H-6轰炸机的航程和携带能力,一个中队一次攻击所打击的目标,需要只能携带2枚"雷霆"-2的JH-7战斗轰炸机中队连续出动6-8次才能完成。这对空军整体攻击威慑能力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雷石"系列滑翔增程制导炸弹主要以外销的面貌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中国对GPS信号稳定性的担忧。中国已经加入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计划,将来也可以使用这种和GPS有一定兼容性的系统信号。中国也在发展自身需要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目前的"北斗"-1双星定位技术含量较低,还不足以使用到制导武器上,后续"北斗"-2更多星座的计划可能会彻底解决信号源不受控制的问题。
  世界著名的防务评论社"简氏防务"继承了一贯的对中国军事信息快速而极为不准确的特点,在2006年11月18日出版(比出版时间早半个月左右上市)的《简氏防务周刊》上猜测中国LS-6防空区外滑翔炸弹是在俄罗斯BAZALT公司发展的MPK滑翔制导弹基础上国产化的产品。但是该评论员似乎没有去莫斯科看过MPK炸弹是什么样子。


◆结语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工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先进的精确制导弹药也必然会在部队中普及。中国目前展示的精确制导弹药仅是冰山一角,"雷霆"激光制导炸弹适用于高精度点目标攻击,"雷石"滑翔制导炸弹则适用于远程面目标的攻击,随后而来的将是这类产品的系列化和批量化。从美国空军使用制导炸弹的情况分析,战术攻击最为常用的是227公斤激光制导炸弹,还有重型907公斤级别,用于攻击桥梁、工厂等等大型目标。中国目前展示的型号为500公斤级别,这种级别的武器在美军应用中较少。大力应用500公斤级别可以看出,中国对未来作战目标的估计要比美国现在所对付的目标更为坚固,需要较大爆炸当量。另外,中国的空中战术平台大部分都能携带500公斤级别的武器,能携带威力更大的1000公斤以上级别武器的则凤毛麟角,因此500公斤级别就显得特别重要。和JDAM一样,"雷石"系列采用GPS/INS制导模式导致其命中精度不可能与"雷霆"系列相比,采用威力更大的500公斤战斗部也显得相当合理。中国大陆如果被迫以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则很可能采用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尽量少破坏其现有的工业和民用设施。在这种背景下,精确制导炸弹的重要性就显示出来了。在不远的未来,随着更多精确武器的大量出现,如激光制导穿地弹,远程滑翔弹但只要增加动力和末制导,就能让其变成射程超过上百公里的巡航导弹。美国现在大力发展的SDB小直径制导炸弹特别适合中国军机载荷能力较低的状况,这方面也一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在这一系列武器研制、发展和装备的同时,中国空军也渐渐从单纯强调防御的落后状态转变为一个积极的攻守兼备的现代化空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16: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新03式步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75

帖子

642

积分

游客

积分
642
发表于 2006-12-11 21:28:1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身上一共有几个绳呀几个索,被囊呢?单兵装具呢?为什么喝别人的水?自己的喝完了吗?就算是列兵也不行呀
郁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6-12-14 11: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兵不死

乱世中的小人物——老兵不死


谢彪,原名谢恩德,广西人。生于1898年,幼时读书三年,后因家贫,去外做学徒三年。自广西入安南,为谋生计,入法军,参加一战。后开小差,回家经商。复经营失利,旋入伍,任120师炮兵营二等兵、一等兵、上等兵、运输兵、弹药兵。1936年又开小差,脱离部队,回家经商,娶妻移居他处。抗战爆发后,又被师管区抓壮丁,拨至46军175师任一等兵、二等兵、上等兵、下士炮手、中士炮手、观测员、中士班长。后在莱芜作战中被俘。被分配至华东野战军的一个重炮连队,其后经历不详。


湘军里也有偶一个,虽然没参加过一战,但是经历绝对比楼主写的那位要传奇
有空的话我整理一下。此人姓李,名字先不说,据说和李觉的祖辈同出一家。他13岁被湘军抓的丁,在湖南的内战中往返三个部队,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后来又参加红军,32年离队务农,抗战时又被抓丁,37年底部队在上海打残了,和几个兵掉队,被日军俘虏,送到伪军去当兵,还当了排长,抗战胜利后收编为国军当连长,47年在山东被俘,成了解放战士的班长,但是3个月后又被国军俘虏,改当国军连附,49年初再次被俘,再入解放军,自愿当兵,49年7月又被国军的俘虏,自己交代身份,继续当连附,跟着部队跑广西,被提拔为代理营长。1950年被俘,后释放回老家务农。从此脱离军伍

[ 本贴由 虎头蛇尾 于 06-12-14 11:48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6-12-21 22: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两岸空军在1958年9月18日的一次战斗,大陆空军这一仗打得很窝囊。空18师52团8架歼5对台湾4架F-86,结果8号机被击落,飞行员赵清洁牺牲;7号机中弹31发,被飞行员韩玉砚奇迹般飞回。当时双方报的战果是:台湾称击落5架米格17;大陆称击落1架F-86。实际上,双方12架飞机杀得昏天黑地,被击落的只有1架歼5!
16时28分,空18师52团8架歼5依次起飞训练,编成左梯队出航。
16时39分,到达第一点丰顺,绕过一片积雨云。
16时42分,转弯改航向95°,向虎头山方向飞。
16时45分,师指挥所假设情况通报空中:“正前方150公里有敌机8架,注意警戒。”
领队长机遂令全体打开瞄准具,开始目视搜索。
16时51分时,大陆福建前线空军侦听台听到台湾空军的空地通话。对方空中报告:“发现共机4架。又发现4架。在270°方向,距我48公里。”
侦听台立即向师指报告。谁料,值班师副参谋长认为是对方在海面上空的正常活动,竟既未向空中通报,也未作任何处置,而是死板地执行原定训练计划,还询问空中带队长机——52团团长沈科:“你左下方是漳浦,右下方虎头山,看到没有?注意识别地标!”
此时,歼5机群正在左转,飞行员们全都聚精会神注意转弯中的队形保持,并按照地面指示认真地观察地形地标,完全忽略了警戒和搜索。
转到航向350°,改平坡度,耳机里突然传来3号机——团射击主任李满田报警:“注意,二中队后面有4个!”。
1号长机沈科扭头一看,惊出一身冷汗:4架F-86已占据后面有利阵位,距离仅300-400米,阵阵弹雨划着一道道亮光已倾泻向编队后尾的7、8号机!
这时的时间:16时57分,地点:漳浦西南20公里上空。
沈科因麻痹大意,连抗荷服都没穿,实际上已自废武功。想躲闪、反击,可一做大动作就黑视——啥也看不清。
本来,那4架F-86并无偷袭计划,是掩护金门运输的,无意间看到8架歼5,带队长机孙嗣文少校,就率领2号机陆养仲少尉、3号机林文礼上尉、4号机刘心业中尉,悄悄躲进云层,从后面逼近,突然袭击,以少打多。
这4个台湾飞行员技术都不错,当时最有名的是孙嗣业,他被称为台湾空军中第一个击落米格15的飞行员,但后来更有名的则是林文礼,他做到了台湾空军总司令。
按台湾的说法,一开战就打掉共军两架,接着又接连击落3架,共军只有3架逃回。其中林文礼1人击落两架,另外3人各击落1架。
事实上大陆8架歼5,只损失1架,其他7架都飞回去了。
台湾怎么会以为击落5架呢?分析一下,很有意思:
孙嗣文和僚机陆养仲前后攻击了8号机赵清洁,并击落了他。于是,孙和陆都记录自己击落1架,战果是重叠的。
其他3架,实际上打的都是7号机韩玉砚,他被“击落”3次。

这一仗到底是怎么打的呢?
首先4架F-86分2组,同时攻击歼5编队的7、8号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6-12-21 22:30:29 | 显示全部楼层
40多年后,韩玉砚向采访他的解放军作家沈卫平描述当时的情况:
机身猛一抖动,看到机翼上已经中弹。迅速动了动操纵杆,还好,飞机还听使唤,就大速度俯冲,摆脱后,稍带机头作右上升转弯。
突然看到,左前上方1架F-86,在目测约500米距离上,昂起机头射击,没中。
这里要说明一下,歼5和它仿制的母本米格17F及其前身米格15一样,装两门23炮、1门37炮,两种口径炮的初速和弹道差异较大,瞄准具无法协调,校准调试只能取中间值,结果400米外弹着点就偏散了,37炮上偏,23炮下偏,就是瞄上了也很难命中。何况,韩是个新手,瞄准射击技术本来就不高,当然打不中。
(许多曾遭米格15、17和歼5攻击的对方飞行员回忆:看到37炮弹从上面飞过,23炮弹从下面飞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6-12-21 22: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空军总结经验后,强调射击距离要压缩到400米内。有的飞行员为确保命中,甚至逼近到300米内开炮,但这样要冒撞上目标或被爆炸碎片击中的危险!所以后来设计的米格就只用1种口径的炮,以方便瞄准具校准。F-86因6挺点50寸机枪和瞄准具匹配好,在1000米外仍能较准确地密集射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6-12-21 22: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打的应该是台湾的1号孙嗣文少校,他刚攻击完大陆的8号机赵清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6-12-21 22:3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时,林文礼的僚机刘心业中尉发现韩玉砚在朝孙嗣文开炮,即向韩发动攻击。拉起后刘看到韩失控,急速螺旋下坠,高兴的大喊:“打掉了,打掉了!”
其实,韩根本没察觉有人朝他开炮,因他大角度仰射,后坐力使本来在设计上稳定性就差的歼5进入了螺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21 02:14 , Processed in 0.0625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