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小峰

阿里日记

[复制链接]

0

主题

413

帖子

4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22: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望山兴叹......走不了喽.::2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3

帖子

4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22: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镜头盖盖上,算了,不拍了::2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3

帖子

4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22: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瓜的爱琴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3

帖子

4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22: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3

帖子

4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23: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3

帖子

4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23: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快到山头时往下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3

帖子

4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23:0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又被扎了一针.::27: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13

帖子

41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5 23: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傍晚时候,我们又去看古格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6-11-5 23:0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了篇关于古格的文章,转过来。

古格王国兵器与外域文化的影响

王援朝
作者提供,原刊《中国藏学》1998年2期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建立于青藏高原最西部阿里地区的古格王国,地处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之间的高原上,被后世称为“天上的王国”。古格王国的对外交通颇为不便,但这并未能阻止其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人们已经指出了古格王国与外界的经济交流,[1]以及在宗教、艺术方面所受印度、尼泊尔、 中亚等地的影响。[2]除此之外, 古格王国的兵器在受到藏区固有文化和中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明显地受到不少外域文化尤其是南亚文化的影响。本文拟根据考古发现,结合文献记载对此做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

阿里地区很早就与外界有着较多的交往,在古老的象雄文明中就有不少外域文化的因素。吐蕃王朝时期尤其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之后,阿里地区的对外交往尤其是与南亚的交往更是频繁。天竺(今印度)、尼婆罗(今尼泊尔)、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等地的南亚文化随着宗教和贸易大举进入青藏高原。阿里地区地当与南亚交往的交通要道,古格王国都城所在的今扎达县与今印度和克什米尔印控区接壤,在边境上现有历史习惯形成的主要通往印度的山口十余处;曾是古格王国一部分的今日土县、噶尔县与今克什米尔印控区接壤;普兰县与今尼泊尔接壤,尼中边境上的柏林山口是通往尼泊尔的交通要道。在吐蕃王朝时期的重要交通线中就包括出阿里地区的普兰南入尼泊尔道和向西越克什米尔的 宾道。早在唐初,僧人道宣在《释迦方志·遗迹篇》中就已记载了吐蕃通往今克什米尔的 仓法关(在拉达克岭东),指出这里是吐蕃南界的交通要道。
吐蕃王朝灭亡后,青藏高原地区的对外交往仍在传统的作用下继续存在和发展。古格王国建立后一直与外界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其中最多的是与南亚以及卫藏、中原等地的联系。
古格王国建立之初,就曾派仁钦桑布等人前往印度学习佛法,并迎请印度高僧到古格传法。1042年,又派人至印度迎请佛教大师阿底峡至古格译经说法,大力弘扬佛教。南亚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大量传入古格。
古格王国同南亚、中原、卫藏等地有着较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古格从南亚等地输入商品,同时也将土特产输往南亚等地。古格的许多生活用品需要同外界交换,因而其对外贸易较发达,南亚、中原以及西藏其他地区的商人经常到古格经商。
据17世纪初到过古格王国的葡萄牙传教士安夺德、阿则维多等人记载,古格的扎布让是周围地区贸易的一个集散地,从汉地、卫藏工布、勃律和斯里那加都有商队通过这里。中国商队每年都来,有时一次就多达二百多人。扎布让日常的生活用品有许多是从外地运来的。古格的羊毛、食盐、硼砂等土特产也输往南亚等地。[3]
南亚等地的手工业工匠也进入古格,他们也将南亚等地的物质文明传入古格。
古格王国与南亚地区在军事上有较多的接触。14世纪前期,印度穆斯林首领穆罕默德·土格鲁克的军队曾入侵古格,入侵者遭到歼灭性打击。15世纪初和16世纪末,古格王国和拉达克王国曾发生战争。17世纪初,古格王国与拉达克、加瓦尔王国等时有战争。另外,16世纪前期,中亚喀什噶尔汗国的军队也曾一度入侵古格,不久即被逐出。
由于通商、手工业工匠的流动、战争等原因,南亚及其他一些地方的的兵器样式、兵器制造技术也随之直接或间接地传入古格,致使古格的一些兵器在形制上与这些地方的同类兵器相同或相似。

(二)

  在古格故城西南25公里的多香遗址南侧建筑废墟中曾发现一柄长刀,“刀身弧弯,刀尖薄锐,前部为双刃,距尖24·5厘米以后出现刀背成为单刃,刀身中后段较前段窄,两面各有两条平行血槽”,柄“略呈十字形,双片合锻而成”。[4](图一,1)
在古格故城遗址中还采集了一件刀身,“刀身呈窄条弯弧形,刀尖稍损,前部为双刃,距刀尖20厘米以后成单刃”,“刀面无血槽”。[5](图一,2)
这种刀身弧弯的长刀在古格壁画中也有所反映。古格故城白殿(拉康嘎波)壁画《星宿天宫》的左下方有二武士手持这种刀身弧弯的长刀。位于上方者所持弧度较大,有血槽;位于下方者所持弧度较小,无血槽。位于下方者左手所持圆盾以及二者所穿戴甲胄的形制均与古格出土物相同或相似。[6](图版一)由此看来, 壁画中的兵器显然是写实之作。
古格故城红殿(拉康玛波)壁画《降魔变》左上角的妖魔手持一柄刀身弧弯的长刀,刀身中部有血槽,其形制与上述白殿壁画以及多香遗址中发现的长刀大致相同。[7](图版二)
这种长刀与西藏其他地方长刀的形制有很大不同,却与印度的塔瓦(Talwar)长刀形制相同。典型的西藏长刀名“斜郎”,直形单刃,护手为圆形,柄首一般为近似于半圆的三瓣形,类似于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中原无环首短柄长刀。(图二)塔瓦(Talwar)的刀身弧曲,有带一道或数道血槽者,亦有不带血槽者,护手一般为平形(即所谓十字横档),亦有椭圆形者,护手两边夹住刀身的两片饰片较长,柄首为盘形或笠形。[8](图三)
这种刀身带有弯度的长刀即马刀最早出现于亚洲北方草原,7-8世纪时流行于中欧至中亚的广大地区。8世纪时,阿拉伯人曾征服了印度的信德地区,印度兵器渐受阿拉伯兵器的影响;11世纪以后,由于阿富汗的突厥伽色尼王朝侵入印度,印度兵器也受到突厥兵器的影响;这种长刀应是在这一时期传入印度的。也有人认为是此后由蒙古人从波斯引进印度的。这种长刀传入印度后形制有所变化,有了当地的特点。
虽然波斯、土耳其等地也都有类似的长弯刀,但与印度塔瓦相比却各有特点。首先是印度塔瓦的柄首多为盘形或笠形而且护手两边夹住刀身的两片饰物较长。盘形或笠形是印度刀剑柄首特有的传统造型之一。除柄首和护手饰物形状不同外,一般情况下印度塔瓦刀之弯度自刀身中部起,弯度较平均;土耳其基利(Qilidj)和帕拉(Pala)长弯刀之刀身上半部直,下半部弯,刀身之中部陡然弯曲,角度较明显;(图四,1、2)波斯舍施尔(Shamsher)长弯刀的刀身一般较窄,其弯度一般起自刀柄处,弯度大而均匀。(图四,3)由此看来,古格长弯刀属于印度塔瓦一类。
塔瓦长弯刀在南亚出现较早,至迟在15世纪前期的印度绘画中就有了这种刀的形象。作于1430-1435年的印度西部的历史画《毕兹罕迫使法鲁德退守城堡图》中,毕兹罕手执一柄长弯刀,刀身弧弯,刀锋尖锐,带有血槽,其形制与古格长弯刀相似。[9](图五)该画作于莫卧尔入侵之前的苏丹统治时期, 虽然反映的是伊朗历史故事,但其中的服饰、兵器却来源于印度的现实生活。
据美术史专家考证,古格故城白殿(拉康嘎波)、红殿(拉康玛波)两殿壁画,属于古格现存壁画中的早期作品,白殿建成于16世纪初,红殿晚于白殿,约建于16世纪上半叶。[10]由此可见,长弯刀在南亚地区的出现要比古格王国早。
除长弯刀外,在古格壁画中还有曲形短剑、直形弧刃剑、棱锤、顶端带尖刺的圆锤等兵器带有明显的外域文化色彩。 曲形短剑与印度、 尼泊尔的卡帕瓦斯(Khapwahs)短剑的形制相似。直形弧刃剑、棱锤、顶端带尖刺的圆锤等也与印度的同类兵器形制相同或相似。这些样式的兵器在南亚地区出现的时间要比古格王国早。

[ 本贴由 虎头蛇尾 于 06-11-5 23:04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4378
发表于 2006-11-5 23: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在遗址中尚未发现曲形短剑、弧刃剑、棱锤、带刺圆锤等兵器的实物,但与其同时出现于壁画中的藤盾牌、甲胄等在古格遗址中却屡有实物发现,[11]由此可见这些兵器是写实的,是当时古格将士所用之物。而且古格遗址发现的兵器,除箭之外数量并不多,尚不足以代表古格兵器的全部种类。所以壁画上描绘的一些兵器虽未在遗址中发现,但并不能证明其不曾存在过。
古格故城白殿(拉康嘎波)壁画《星宿天宫》画面左侧的武士右手持一柄曲形短剑,柄首分叉为两枝,一枝上翘,一枝下曲。剑身有中脊,后部较宽,前部向外突曲,剑锋尖锐;左手持盾牌。[12](图版三)
这种短剑与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卡帕瓦斯(Khapwahs)短剑的形制相似。[13](图六,1、2)印度很早就有这种短剑。清代乾隆帝时,蒙古王公曾进贡一批据称是元代之物的短剑,其中就有一柄类似之剑。这些短剑据称是元代蒙古人在印度得利城(Delhi)等地雇人制造的。[14]虽然造剑的工匠是波斯、阿富汗人, 短剑的样式却是印度式的,波斯类似的曲形双刃短剑的柄部是呈工字形,而不是在柄首分叉为两枝,(图六,3)东部阿富汗人所用刀剑更是以印度式样者居多。莫卧尔帝国时期,这种短剑也很流行。据16世纪时曾为阿克巴大帝管理武器库的土耳其人阿布尔·法兹尔记载,阿克巴喜用之卡帕瓦斯短剑多达40柄,轮流使用。
约绘于15世纪或此之后的古格陀林寺白殿壁画《毗沙门天图》中有一武士右手执一柄直形弧刃剑,剑身近柄处宽,中间细,近尖端处又宽,剑刃呈弧形。[15](图版四)
古格故城红庙壁画的一幅装饰图案中,一位武士右手持剑,左手持盾,其所持剑,也是剑身近柄处宽,中间细,近尖端处又宽,剑刃呈弧形。[16](图版五)
古格故城红殿(拉康玛波)壁画《降魔变》中妖魔所持剑,也是这种弧刃剑。[17](图版二)这种剑在古格壁画描绘的各种兵器中,出现次数相当多。
顺便提及,在其他地方的藏传佛教寺庙宗教题材绘画中也经常出现这种剑的形象,只是在菩萨、护法神等所持剑的剑锋部常绘有火焰。
这种形制的剑起源很早,中欧在其青铜时代早期(前第三千年中期-前第二千年初)就有类似的青铜剑。[18](图七)
古希腊铁器时代也已使用这种剑。前7世纪塞浦路斯希腊城邦所产镀金银碗的内部图案中央有一身生四翼,正在攻击一头狮子的人物,其所持剑,剑身近柄处宽,中间细,近尖端处又宽,与古格弧刃剑很相似。[19](图八)
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陶瓶画中也有这种剑的形象。约制于前460年现存慕尼黑的带双耳的碗的内部图《阿齐莱乌斯打死朋特希利亚女王》中,画面左侧武士右手所持即是这种剑。[20](图九)
前4世纪黑海北岸希腊殖民地所产一黄金剑鞘上的图案,表现了希腊人与野蛮人战斗的场面,其中希腊人所持短剑,也是剑身近柄处宽,中间细,近尖端处又宽,与古格弧刃剑基本相同。[21]
但中欧、希腊都不是古格弧刃剑的直接来源,其直接来源乃是印度。前4世纪亚历山大入侵印度后,印度兵器受到希腊的影响,大约从此也开始使用这种弧刃剑。古希腊时期一些古典样式的刀剑,如直形弧刃剑、内曲半刀形剑等,(图十,1)后来在欧洲已不再使用,在印度却长期延续了下来。[22](图十,2、3)
约作于12世纪的印度先那(Sena)王朝恰蒙达女神石雕像的右上臂持一剑,剑身近柄处宽,中间细,近尖端处又宽,剑刃呈弧形,形制与古希腊弧刃剑以及古格弧刃剑均很相似。(图十一)[23]
16世纪前期(约1530-1540年)印度绘画《克里虚纳与捺若迦的战斗》是前莫卧尔朝的作品,其画面右下侧骑士所持剑,也是后细前宽,与古格弧刃剑很相似。[24]
古格陀林寺白殿壁画《毗沙门天图》中的武士,有些手持棱锤,[25](图版六)有的手持一顶端有尖刺的小圆锤。[26](图版七)
虽然当时中原地区也使用锤,但其形制却与此明显不同,中原的锤是瓜形锤。古格壁画中的棱锤、带尖刺的圆锤与有些印度锤的形制相同。[27](图十二)这两种锤尤其是棱锤,可能是从西亚经过南亚辗转传入古格的。已有国外学者指出印度的锤源出波斯。[28]这一观点从14世纪初的波斯细密画中,可找到一些证据。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拉施特《史集》14世纪手抄本的插图《攻打城市的蒙古军》画面上部桥上一武士腰挂长刀,手中所持正是这种棱锤。(图十三)[29]当时印度的军队中有不少波斯人,他们显然可能将波斯的兵器传入印度。另外,这些锤也有可能是从西亚经中亚辗转传入古格的,因为波斯和河中地区诸城市生产的兵器也曾输入藏区。
在古格遗址中还发现过一种工字柄短剑,其剑锋尖锐,剑刃近于平直,剑柄呈工字形,柄有前挡(护手)和与柄首联为一体的后挡。[30](图十四)这种短剑与印度、尼泊尔的贾特哈卡达利(Jamdharkatari)短剑形制基本相同。 在古格壁画中尚未发现同样的短剑,可能是因为这种短剑的传入晚于有关题材壁画的绘制,时间约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
印度至迟在16世纪中期就已有这种短剑。据16世纪后期曾为阿克巴大帝管理武器库的土尔其人阿布尔·法兹尔记载,阿克巴所用之贾特哈卡达利短剑多达40柄。在巴黎集美博物馆所藏印度17世纪细密画《访问苦行僧的加汗吉尔》中,加汗吉尔皇帝的随从武士腰间所插也是工字柄的贾特哈卡达利短剑。[31]
尼泊尔贾特哈卡达利短剑有两种亚型,一种与上述古格短剑相同,剑柄呈工字形,有前挡、后挡,剑锋尖锐,剑刃近于平直。(图十五,1)另一种则剑刃明显呈弧形 [32](图十五,2)
上述这些样式的兵器在南亚地区出现的时间要比古格王国早,而且在金属冶炼、兵器制造等方面,南亚尤其是印度的水平明显比古格高。印度很早以来即以生产性能优异的乌兹钢(Wootz)著名,乌兹钢是制造兵器的上乘材料, 在西方称为大马士革花纹钢或大马士革钢,在中国称为镔铁。[33]印度的德里、讷尔沃尔、马德拉斯等地在古代都是著名的兵器产地。克什米尔地区出产花纹钢中享有盛誉的链条形花纹钢,自古即以制造精良的武器著名。尼泊尔生产的精良武器也是远近闻名。古格与南亚之间又长期存在着宗教和商业上的联系、交往以及手工业工匠的流动,在军事上也有较多的接触。因而这些样式的兵器和兵器制造技术,随着这种联系、交往、流动和接触传入了古格王国。
南亚的西北部被认为是文明的十字路口,南亚文化对于沟通西亚、中亚、东亚之间的交流尤其是物质文化的交流曾起过重大作用。虽然有些种类的兵器并非最早出现于南亚,而是起源于亚洲北部草原、希腊、波斯等地,但传入南亚后却往往在形制上有了自己的特点,形成特有的样式。古格王国上述种类的兵器不少都带有南亚的特点,可以认为南亚是这些兵器传入古格的中介。

(三)

  在古格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枪筒、炮筒。枪筒可分为二型,其中的Ⅰ型枪筒长84.6,枪口外径1.8,壁厚0.15-0.3厘米,内径约14-14.5厘米,口径与长度之比,约为58:1-60:1。枪口上方有准星,枪管后端有望山,望山右侧原有点火盘,现已不存,但点火孔尚存。Ⅱ型枪筒系残断后重新锯齐,枪管后端有望山,望山右侧有点火盘。炮筒前半部分残,后部底座上方有新月形望山,其中有一圆形瞄准孔,右侧有点火盘,盘后部凹窝中有点火孔。炮筒残长19.6、外径7.6、壁厚2.1厘米。[34](图版八)
在古格壁画中尚未发现火器的形象,这可能是因为火器的传入晚于有关题材壁画的绘制,时间约在16世纪末或17世纪初。
据17世纪初到过古格王国的葡萄牙传教士安夺德记载,古格军队“善于用枪”。[35]古格王宫城堡中“武器齐备,不但有成千的枪炮,还有充裕的弹药”。[36]
仅王宫一地就有成千的枪炮,古格全国的火器数量应是相当可观的。依古格当时的技术水平,不可能自创火器;而依古格当时的财力,这样多的火器也不可能都从境外购买;而且从枪筒壁厚不一,制造水平不太高的情况来看,古格的火器大概多数是在本地仿造的。从大量装备和善于用枪来看,火绳枪传入古格已有不短的一段时间。
有学者认为,古格的火枪“很可能是通过印度或中亚传入的”。[37]笔者认为,古格的火枪、火炮肯定不是直接来自欧洲人,因为在安夺德之前,尚无欧洲人到过西藏。从古格王国时期的对外交通条件和经济文化交流情况以及周围地区的军队装备情况来看,来自印度的可能性最大。(这里所谓印度是指广义的印度,包括南亚诸邦国和当时在印度莫卧尔帝国版图内的阿富汗等地)当时南亚诸邦国已大量装备了火绳枪和欧式火炮,而中亚各地装备火绳枪和欧式火炮却较晚。
16世纪以后,随着葡萄牙人等欧洲人的东来,以及土耳其人、波斯人的影响,印度已开始使用火器。
据记载,16世纪初,印度莫卧尔帝国开国君主巴布尔的军队已使用火枪和欧式火炮,其大炮名为佛朗机哈(Feringiha),小炮名为扎尔布桑(Zarbuzan )。在1526年的帕尼帕特之战中,巴布尔依靠火器和骑兵的巧妙配合,大败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敌军。[38]至16世纪后期的阿克巴大帝时代,莫卧尔军中已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火枪。这些火枪除火绳枪之外,可能还有燧发枪。[39]
在16世纪的印度绘画中对当时使用火器的情况也有所反映。约绘于1570年的印度莫卧尔时期棉布画《王子接待圣人图》中绘有多种兵器。画面左侧一人即在肩上扛了一柄火枪。[40]
绘于1597-1598年的印度莫卧尔时期纸本细密画《柏拉图劝告伊斯坎达尔》图中左下角一人肩扛一柄很长的火枪,枪筒上的准星、望山清晰可辨。[41]
据17世纪初到过古格王国的安夺德记载,1624年,古格与斯里那加(即加瓦尔[Garhwal]王国,又译格尔瓦,今印度北方邦所属县)发生了一次战争, 斯里那加人占领了三条重要通道,“其中一条道由12000人占领,他们带有11000支火绳枪和20门大炮;另一条道由一支20000人的军队占领;占领第三条道的士兵比其他两条道的士兵要少得多”。[42]
据1631年到过与古格相邻的加瓦尔王国的葡萄牙传教士阿则维多记载,加瓦尔国王在与库马翁王国的战争中“被箭射中眼睛,随后又中弹阵亡”。[43]由此可见,库马翁王国也已装备了火枪。
从上述文献记载和美术作品的描绘可以看出,16世纪以后,火绳枪和火炮已在南亚不少地区使用。
当时的中亚诸国与古格王国距离较近的是立国于中亚河中和呼罗珊部分地区的布哈拉汗国和立国于新疆南部的叶尔羌汗国,二者装备火绳枪和欧式火炮均较晚。
布哈拉汗国在1529年的加姆之战中惨败于波斯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对方装备的火枪和火炮。[44]1558-1559年,英国商人詹金森游历中亚时,手枪对于布哈拉汗仍是新奇之物。[45]直至1647年,印度莫卧尔帝国的奥朗则布攻入中亚时,布哈拉军仍对其火枪队怀有崇拜之心。[46]在现存有关史籍中也未见到叶尔羌汗国在17世纪30年代之前装备、使用火绳枪和欧式火炮的记载。因而火绳枪、欧式火炮从中亚传入古格王国的可能性很小。
以往一般认为,火绳枪传入中国有三条途径,即分别从葡萄牙、日本、鲁迷(在今土尔其境内)传入,欧式火炮则由葡萄牙人传入。但从古格的情况来看,火绳枪传入中国至少有四条途径,其第四条途径是从印度传入了中国的西藏地方,并可能由此经来往与汉藏之间的商队、贡使或其它途径传入了内地。欧式火炮传入中国也至少有两条途径,第二条途径是从印度传入了中国的西藏。印度在火绳枪、欧式火炮传入中国方面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四)

综上所述,虽然古格王国源出吐蕃王朝,是西藏地方政权之一,但其与西藏其他地方相比,在兵器方面显然吸收了较多的外域文化尤其是南亚文化的成分。兵器方面的交流是古格王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这种交流促进了古格王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丰富了古格文化的内容,从而也促进了整个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一国、一地区的文化对邻邦尤其是其边境地区产生较大影响,这种情况不独在南亚诸国与中国之间,在世界各国之间亦不鲜见;文化影响与居民民族成分,尤其是绝大多数居民的民族成分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与政治归属、领土主权之间更无必然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11-14 14:45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