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大海

兵器军事知识专贴-武直十高清大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455

帖子

359

积分

游客

积分
359
发表于 2009-5-4 17:3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歼十造价十亿,真的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9-5-4 19: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精彩阿四 于 2009-5-4 17:38 写道:
据说歼十造价十亿,真的假的

网上说法很多,不知道真假,反正就是2000万美元到3000万美元之间,自己装备和出口的价格肯定差很多,还有配套武器啊,保养设备啊啥的,不知道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09-5-5 07: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辩证看问题

中国护航舰队将印度尾随潜艇逼出水面

  1月15日,曼德海峡西海岸,我军三艘舰艇正在编队等候第三次的护航行动。“吱吱吱”10时许,声呐系统突然传来一阵局促的告警声!一名反潜员警惕的盯着雷达屏幕,发现了异常:“好大一条大黑鲨,海盗没看见却等来一条大鲨鱼。”
  通过声呐,我们给这条大鲨鱼测量了一下腰围和长短,得出结论:鲨鱼身呈圆锥形,长约70米,直径15米,有尖锐的利齿,还能发射20枚“毒刺”,属于凶恶的大黑鲨级别。
  正当两艘军舰紧张搜索之际,突然,声呐回波信号消失。原来狡猾的大鲨鱼似乎也知道我们发现了它,凭借良好的静音系统和藏在水下约20米的优势左躲右藏,并开始吐出大量的伪装气雾,试图乘乱而逃。
  10分钟后,“再次发现目标,方位西南,距离50链,比先前下潜约10米……”舰指挥所里传来声呐兵兴奋的声音。“大鲨鱼”一双贪婪的眼睛直指“微山湖”号,与此同时,鲨鱼发出强烈的干扰信号。
  “报告舰长,方位西南,距离56链,目标丢失。”“海口”舰上又传来声呐班班长急促的报告声。
  狡猾的“黑鲨”依然左右冲撞,时而下潜,时而挑衅,时而隐匿。但是再狡猾也逃不脱猎人的眼睛,三艘舰艇组成了铁桶阵,拉网合围这头“黑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可是潜艇仍然毫无踪迹。
  面对暂时僵持的局面,“海口”舰长邹福全紧急停车试探大“鲨鱼”的目标。他果断的命令道:“声呐停止,用噪音方式工作,进行听测。”
  战舰和鲨鱼就像两个剑拔弩张的角斗士,在大海中互相找寻对方的破绽,停车,会不会给“鲨鱼”制造更好的反扑机会?而不停车,我们只能干瞪眼盯着声呐屏幕,毫无收获……
  “海口”舰上,指挥所全体号手都屏住呼吸,紧张的注视着战舰上各类仪表,捕捉这隐匿在大海深处大“鲨鱼”的讯息。
  声呐班长头戴耳机,锐利的眼神直盯着声呐显示屏。仔细辨听着大海深处擦耳而过的每一个声音,听音员就是战舰的“顺风耳”,某种程度关系着战舰的存亡。他不敢有一丝懈意。把眼神调整到最佳状态。捕捉着“鲨鱼”的蛛丝马迹。突然他发现鲨鱼的主动声呐的信号。一定是这条大“鲨鱼”准备偷袭。
  舰长命令:“两进三,加大航速!”锁定方位 ×度,距离 ×链深度 ×米,发射火箭深弹舰艇在高速航行中先敌发起攻击。
  “单横队,航向090,航速 ×节。”编队指挥员立即调整舰艇航向成反潜队形。同时加快航速机动至鱼雷射程之外。
  几分钟后,声呐听音员再次报告,发现主动声呐信号,看来这条隐蔽的鲨鱼试图抢先出手了。
  舰艇编队一边加强监控,一边采取高速曲折运动。不停变换航向以摆脱对方舰艇的威胁。编队突破威胁区后,立即调整航向缩小横队舰距离,抵近“鲨鱼”出没的海域。
  11时10分,在一阵轰鸣中,海口舰上一架反潜直升机起飞。战鹰时而快速机动,时而悬停投放拖曳声呐,呈之字形展开点水搜索,各种情报数据源源不断的传至舰艇指挥所。
  “在我方位西北,距离450链处探测到可疑目标。”10分钟后,直升机发现目标,“继续保持声呐接触,实施直升机鱼雷攻击”指挥员下达攻击命令。
  几分钟后,“鲨鱼”似乎嗅出了危险的信号。突然对编队实施强烈的信号干扰,不断制造假目标,同时,它利用水温负梯度现象,紧急下潜减弱信号,目标信号瞬间消失。
  想跑,没那么容易。各号继续加强观察,准备再次攻击,不把你逼出来现个形我就不是中国海军。反潜长气呼呼的说。
  一瞬间,直升机与战舰对目标海区按照既定战法形成包抄之势。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围在海底的大“鲨鱼”速度明显减缓了许多。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窜、丝毫没有了当初的那种凌人盛气。信号员告诉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大“鲨鱼”在海底呆不了多久。很快就会被逼出来的。
  果然,12分钟后,那条 大“鲨鱼”渐渐浮出了水面,在我军官兵的注目下仓皇逃走了。全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原来这条大“鲨鱼”自我们进入印度洋后就一直尾随着我们,它是某国的一艘潜艇。但愿下次见到他时,他不要再这样偷鸡摸狗了







印度海军给某国海军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课
《印度时报》
    印度海军给某个海军上了一堂生动的教学课:印度国内的《印度时报》、《印度教徒报》等主要报纸在头版用醒目标题报道说,印度一艘新型潜艇在印度的领海印度洋上成功跟踪某国舰艇编队达七天之久,对该国舰艇编队七天来的一举一动进行了密切监视,并对该舰艇编队进行了模拟攻击训练达39次,该舰艇编队毫无察觉,证明了印度潜艇部队已经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完全可以列入世界海军强国之列。后来,为了彻底掌握该国舰艇的反潜能力,印度潜艇用二十年前的陈旧的声纳技术故意向该国舰艇发送声纳信息,至此该国舰艇才发现有潜艇跟踪,并立即采取了针对印度潜艇的反侦察活动,在双方对抗过程中,印度潜艇借此已经完全采集到了该国舰艇的声纳频段、声纳强度及其他反潜措施,然后大摇大摆地潜出水面,在该国舰艇编队眼前昂首阔步离开对抗区域。这是印度潜艇部队今年来综合演练的又一个成功战例,印度海军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印度洋,印度海军正昂首阔步迈向未来!
    此消息一出,包括英国《泰晤士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俄罗斯《真理报》、日本《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美国《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德国《明镜周刊》、法国《费加罗报》、马来西亚《星岛日报》、意大利《共和国报》、埃及《金字塔报》等各主要媒体纷纷予以转载,并嘲笑部分国际媒体对中国威胁论的宣传,各国一致认为,中国海军比西方发达国家 落后是不争的事实,目前看来与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印度也有相当的差距,目前看来,中国的海军虽然像其自己声称的那样“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显然其现代化进程依然任重道远。中国正在热衷于航母的建造,如果反潜能力仍然停留在20年前的水平,那么即使有航母编队也必将成为别人的活靶子

[ 本贴由 号号 于 09-5-5 07:52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9-5-7 08:3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杀死一个美军很容易,要让一个美军阵亡很难

美军在历次战争中的阵亡数字和敌方的统计数字经常出入很大,动不动就1:3或者1:4的,在金日成那里还有1:25的离奇统计差距。不仅是人员消耗,就连战机,军舰,装甲车什么的战损率也是低的惊人,尤其和战场清扫记录及维修记录对比之后。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护佑着美军呢?


答案就是美军独特的阵亡统计制度。简单了说,就是想阵亡,得天时地利人和,不是有勇气为国家牺牲就可以堂堂正正的阵亡了~~~~(汗......想死的有名头也不容易啊)
首先这第一条:必须是在与敌人的正面交火的作战过程中被敌军的炮火直接击中而当场毙命。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1. 必须是正面战场,也就是说负责穿插的,佯动的,敌后偷袭的,秘密渗透的......在执行这些任务过程中牺牲的,不叫阵亡。阵亡的将士叫casualty,这种的比较惨,叫victim(遇难者)。本来我对这个说法是质疑的,不管怎么说都是为国效命啊~~~可是美国国防部网站上的大量越战老兵的投诉信告诉我,这是真的。


2. 必须是在作战过程中,一旦脱离了作战环境,什么伤亡都和阵亡无关。朝鲜战争时,几个美军大兵因伤刚被替下来后就被中共的榴弹炸死,结果与光荣的阵亡失之交臂;越战时有50来个美国大兵正在开party,忘了是酒吧还是看脱衣舞了,被北越的迫击炮弹击中,里面的人非死即伤。结果死的人全部被记为“事故减员”~~~


3. 被敌军的炮火直接击中,间接的都不成!在朝鲜战场上曾有过地堡里的大兵被射进来的子弹反弹击毙的事,在索马里也有被游击队炮火轰塌的墙压死的,全都不是阵亡,而是“意外事故减员”。当然,还有一个更好理解的,就是被友军给做了,美国人常干这事,前两年就把英国人给灭在伊拉克了,还有海湾战争的时候战损的M1A1全部是被艾布拉姆斯做的~~~可怜了这些冤魂,死后不得升天,连阵亡都不是......难道美军内部搞无间道?


4. 要求当场击毙,隔会儿断气都不行!哪怕刚上担架就死掉也要被算进“其他原因死亡”,还不如非战斗减员呢。

这是一个大前提,这就是阵亡的条件了?还差得远!


战争是残酷的,战场的血腥远超出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想象,很多人上了战场连个骨灰都不剩。那怎么证明你就是烈士呢?要么你死得漂亮一点,拼命的护住脸,让打扫战场的兄弟们能一眼认出来。那要是面目模糊,死无全尸,或是尸沉大海,那怎么确定身份呢?很简单,身份标牌。在美军的装备上很多位置都可以标明使用者的身份,从枪械到服装都可以作为证明。有人问了,人都炸得成渣子了,那里去找完整的标牌?这就更简单了,列进“失踪名单”,一切都战后再说了。


我在正面战场作战时被敌人一枪毙命,证件齐全,这下可以“阵亡”了吧?等等,谁可以证明啊?人证呢?这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得有人证明你是符合以上条件的。不过话说回来了,战场上命由天定,搞不好派出的小分队全军覆没,没人能出来证明,只能列入失踪名单。混不上阵亡不说,没准国内的媒体还会有什么“叛国投诚”的评论。朝鲜战场上美国第八军的沃克中将为了躲避志愿军的炮火,驾车失误摔进山沟身亡,美国人就是给面子,给了他和巴顿将军一样的待遇:车祸。


之所以定出这么苛刻的几乎没有人性化的规定,这是和美国人的价值观相关联的。有一个笑话很典型:一家有美国政府背景的保险公司在即将出征的部队兜售保险。有大兵怒吼道:“我买一万美金就可以保证敌人的子弹打不倒我的脑袋吗?我买十万美金就可以保证我不缺胳膊断腿吗?”保险商狡猾地一笑:“你想政府面对买了一万的保险和买了十万的保险的士兵,会把谁退往更前线?”事实呢,其实也就是这样。听说有可能被编入和威廉王子一个战斗小组的士兵们都狂买保险,求的就是在战场上位置的后撤。


在美国,不同的战场记录决定战士的下半生。如果记为阵亡,家属会得到大笔抚恤金,同时烈士会被追加荣誉,往常我们看到的托运回国的盖着国旗的棺材就是这批烈士。而如果算为victim,待遇就大为不同了,不仅抚恤金少,不会有荣誉,甚至战绩也会被人们质疑。从节省政府支出的角度来看,阵亡数量和质量当然要严格控制。


另一方面,在美西战争的时候,有一批美军向西班牙投降,但是没有对外公布,以至于美国给这些人的家属予以烈属的优厚待遇。在很多年以后,这些投降士兵从古巴回过要求加入美国国籍,这才使国防部下决心大力改革没有“竞争力”的阵亡统计制度。对那些可算可不算的阵亡一律严查,加强对战场证据的收集和整理,严密堵住“挖资本主义墙角”的行为。[
同样的道理,美国的飞机啊,舰艇啊,都没那么容易算进战损名单的~~好像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飞机非战斗损失居然是战损的三倍!!!汗......如果洛克希德马丁把生产水平保持住,F-16就得一戳就碎了。


所以,在美国,想当阵亡的烈士不简单~~~



看完后,大家对米军统计的阵亡数字还有什么意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21: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九年云南当面越军藏匿尸体的战术运用

一九七九年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第一阶段作战中,战至2月19日下午20时止, 我陆军第14军各师, 团, 根据军区对越作战第一阶段的战役决心和部置, 在初战仅3天的时间内,先后攻克了我云南河口县当面的越南黄连山省老街市和坝洒地区一线越军各守备要点,同时,14军41师以有力一部于上述时间进至距离老街市仅50公里的越南孟康县以南地区. 14军圆满完成对越自卫还击第一阶段作战任务.

在对越作战第一阶段中, 我14军42师124团配置于云南河口县龙保, 蚂蝗堡地区, 实战中为彻底截断越北8号公路和7号公路以南地区, 在战役中争取时间抢占越军扼守战术目标, 迅速进至红河左岸地区, 达成对越二军区345师,316A师以及省, 市, 县队残部的合围有利态势,

步兵124团在对越第一阶段作战中, 发扬昼夜攻击,连续拔点作战的战术手段, 仅2月16日23时至18日19时在三天时间内, 我团先后攻占了越南黄连山省254团占据的拉敏, 拔坡,29,30,31,32,63,64,67,391等10余个高地和守备要点, 全团进致越南8号公路, 团各营, 连在公路沿线选择阻击阵地和划定射击区, 准备再战和继续向越南以南纵深地区发展进攻.

我团在对越作战第一阶段中,对越军设置在纵深5公里处的守备据点反复冲击伤亡较大, 因此, 全团在实战中利用战斗间隙边打边总结, 进一步领会和把握山岳丛林地作战特点和越军的技战术运用水平特点 由于我团上述作战地域为云南西线越军主要防御地区,其当面越军为省属254团及省队林场冲锋队加强火器分队和345师124团一部,其战斗力和单兵技战术水平相对较高,客观上我军的伤亡较大合符情理在所难免.;

实战中令人不解的是在各高地和要点战斗结束后, 根据战前侦察和当时双方交战中越军的兵力, 火力部置情况或战斗的惨烈程度, 想必在高地攻陷后在打扫战场中一定会有很好的战果, 但实际效果恰恰相反,在阵地上越军抛尸实在太少, 例如: 在17日凌晨5时, 我七连和九连一排在29号高地攻坚战斗中, 连续攻克越军高地防御阵地中的四条堑壕, 缴获12,7毫米高射机枪和苏制重机枪各两挺, 连队在对高地主峰冲击时, 防守越军各类武器射出的子弹真把天空都染红了, 其火力准备充分实属少见,整个高地爆炸火光将周围照射的犹同白昼一般, 战斗打得既艰苦又惨烈, 天亮后战斗结束,当我们在打扫战场中仅发现六具越军尸体和大量武器装备军旗之类的东西,. 确实让我们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没有能够作出一个合理性解释. 最后124团指挥所只得作出29号高地残敌由高地北坡向南逃跑一说. 而29号高地战斗,我七连及加强分队伤亡近30人以上.




战斗中歼敌数少得可怜这种现象仍然在延续,29号高地战斗结束后, 步兵124团及时命令团预备队六连投入对拔坡地区30号高地发起冲击, 战斗一直持续至17日凌晨6,30分, 高地上越军四道堑壕, 实行明, 暗火力交叉使用, 组成了严密的织热火力网, 而且暗设火力点几度复活, 124团六连在连长秦开洪, 副连长段瑞炳的带领下, 采取正面攻击与两翼包抄的技战术运用, 步兵战斗小组实施小群多路反复冲击防守越军主峰的三线阵地. 战斗异常激烈, 副连长段瑞炳以下七人牺牲, 轻重伤11人.17日7,30分战斗结束, 六连及加强分队在转入清剿残敌过程,8时许, 该营营长王文宾和通讯员小马在去124团指挥所开会途中, 在路过30号高地南侧第四道越军防守堑嚎时, 被四名躲藏在A型阴蔽部里的越军用冲锋枪连发数弹, 两人当场牺牲, 四名躲藏的越军被随即赶来的六连官兵全部歼灭在A型荫蔽部里.

30号高地经过收索和清剿后, 没有再次发现残余越军, 但经过打扫战场后除缴获大量越军枪, 炮弹药和装备外, 高地上只残留了一具越军的尸体. 加上荫蔽部里的歼灭的四名越军, 那么敌我伤亡根本没有可比性, 团各连队一时间, 干部战士在私下有所议论, 普遍认为从开战至今, 越军的战损实在太低, 我们除拉敏一战歼敌69, 俘敌1名外, 在拔坡地区两个高地和尔后的战斗中基本上我军的伤亡数高于越军.

2月18日下午15,05分, 在军, 师炮团的火力支援下, 根据对越军防御兵力和其战斗力的重新认识和综合评定, 步兵124团指挥所经报师批准后, 逐决定改变战前决心, 将动用全团兵力分东, 南, 西三个方向对越北8号公路主要支撑点391高地发起冲击, 师以122榴弹炮实施单炮监视射击的战术手段掩护二营四连向高地主峰冲击, 团, 营属炮连及伴随火炮跟近步兵进攻分队, 对391高地防御越军实施火力压制, 124团一, 三营各连分别对64,67,69等高地及其391高地结合实施冲击. 战至当日17时, 二营四连和三营9连在391高地主峰汇合.

此战我团各炮连从不同方向, 连续摧毁高地越军高射机枪, 重机枪明暗火力点7个,A型, 人字型荫蔽部共15个, 在打扫战场中除缴获大量越军枪炮和军用物资外, 歼灭越军仅17人, 因此,由于第一阶段的战果不佳全团伤亡较大, 客观上在干部战士的思想上产生了许多阴影, 动摇了我军敢打必胜的信心.

截止至2月20日, 步兵124团在拔坡地区战斗中歼敌仅121名. 据战后资料查明, 在越南拔坡战斗结束后, 我步兵124团牺牲近60余名, 轻重伤人员近100名.

2月20日, 根据军的战役安排, 我团逐将拔坡地区一线高地移交师战役预备队125团进行巩固防守, 步兵124团继续沿8号公路攻击前进向纵深发展.




2月22日上午10时,124团侦察排一班前突侦察进至757高地半琴山北侧山梁, 在一片遮天盖日的森林里, 突遇三名越军武装收索人员, 为争取主动和达成发起战斗的突然性, 侦察班立即就地荫蔽并先敌开火, 当场一名越军头部中弹, 其他两名越军急忙扭头向山下跑去, 侦察班随敌追击至山下鞍部内, 相继在周围树林中收索, 由于突前侦察缺乏阵地依托和步兵掩护, 侦察班收索了大约30分钟后没有发现另外两名越军, 逐按原路返回准备查寻被击毙的这名越军, 当他们来到刚才发生战斗的地方, 可怎么找寻都不见那名越军的尸体, 地上残留着很多的血迹.. 大伙感到非常怪异, 当时敌我双方相遇距离很近, 副班长先敌开枪击中了那名越军的头部大家看得很清楚, 那名越军的头部基本完全打烂, 怎么会尸体不在了呢? 大家只得扩大范围继续查找, 后来在一片灌木的凹地里发现了一些动过的新土, 一名战士用树棍轻轻一拨, 埋得很浅的一具越军尸体露了出来.

事后团特务连作为笑料在连队里谈起, 但经过大家分析后认为越军其中必定有诈, 因此,侦察排及时到团指向团长袁玉昌, 副团长宋宝飞报告了越军的这一异常情况, 团首长结合我团在拔坡地区的战斗情况综合判断, 可能越军居于政治上的需要和对其战死军人的尊重或者怀有想瓦解我军士气的战术目的, 有普遍掩埋处理尸体的可能性, 立即向师前指报告了我团对此事的基本看法, 师逐向军报告了上述情况, 同时师命令预备队125团在拔坡一线阵地进行查寻和挖掘越军残留尸体.

至七九年2月27日仅5天时间内, 步兵125团2营四连在30号高地一次性挖出越军掩埋藏匿尸体22具.

同日在拔坡29号高地南侧再次挖出越军掩埋尸体34具..3月2日在391高地8号公路边的一个溶洞里, 我师收索分队一次性发现75具越军尸体. 但在8号公路该路段上属于陆军40师与我 师的战斗分界线和结合部, 据说战后在各师歼敌数上针对75具越军尸体存有争议, 原定75具尸体两师各一半, 好象最终全部算在了40师的战果上.

越军在战斗中藏匿尸体的战术运用真相大白后,我团在对越第一阶段作战中的伤亡数可比性大幅度上升.军,师,团首长们顿感心慰,勉励之余要求各参战单位要进一步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不但要会算军事方面的账,更应该学会算政治账,同时,通令嘉奖了124团第一阶段对越作战中攻取高地的各参战连队及加强分队,一时间原来认为战没打好,颇为沮丧的连长们,顿时个个精神抖擞了起来,就连走路时都显得昂首挺胸.由此大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大家更加明确了越军诡诈的战术伎俩.

七九年战后查明, 步兵124团在对越自卫还击, 保卫边疆战斗中共毙敌254团中校副团长和345师124团中尉政治副连长以下389人, 其中班, 排长23人.俘虏越军35人.124团纵深越北7号公路以南红河左岸地区40余公里, 缴获大量的武器装备及军用物资.




步兵124团在战斗中共英勇牺牲89人, 轻重伤281人, 烈士现葬于云南省河囗县小兰溪烈士陵园.

纵观对越作战中, 越军无论在战斗中及时掩埋尸体居于何种理由和战术目的, 但客观地说这类战术的运用效果, 对我军战斗士气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在当时对我军战斗力的形成和山岳丛林地作战特点的运用和总结影响是很大的, 同时, 说明当时我们的对手并非等闲之辈. 需要我军在未来战争中进行认真分析加以探讨.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22: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是北方工业公司推出的最新59大改模型(网上俗称59终极大改,下面简称终极大改)。59经典的5对负重轮底盘,。炮塔不仔细看很像99的楔型炮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22:47: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是最近巴铁出风头的59改。除了主装甲形状外,像极了终极大改。炮塔还是传统球型铸造炮塔,炮塔上的金属块估计是用来做配重用的,用来测试全装甲状态下炮塔的旋转能力的。前主装甲加强了一层整体楔型复合装甲,一改以往砖头块一样的拼接复合装甲块,提高了装甲防护性和更换效率。主炮貌似125MM和以前的59比,可算是天上地下了不过估计弹药基数会下降不少(巴铁的听说装了自动装弹机,那弹药基数就更少了.....59的内部空间估计已经被扎干了)
    通过最近媒体发布的巴铁59改战损情况推测,59大改对于应付低烈度冲突和反恐应该还是大有用武之地的。至少没用出现被大家质疑的弹药殉暴,身首异处的现象。 对59的改进毕竟还是以外销赚钱为主,但我们能从中看到,我们的军工人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将部分新型号的成熟先进技术移植到59等老型号身上,使老兵继续发挥余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22: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命召唤5的绝好武器,偶常用的。

国别:德国

    类型:冲锋枪

    编号:

    名称: MP38式9mm冲锋枪

    产品名称:MP38式、MP38/40式和MP40式9mm冲锋枪 MP38、MP38/40andMP409mmSubmachineGuns

    生产单位:德国埃尔马兵工厂 ErmaArsenal,DE

    现状:停产

    用途:杀伤200m内有生目标

    概 述

    MP38式9mm冲锋枪是德国埃尔马兵工厂为满足装甲部队和伞兵部队的需要,于1938年生产的,同年部队列装,取名为MP38式。1939年对MP38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命名为MP38/40式。后来,为了简化加工工艺和降低成本,又对MP38/40式作了几次改进,其改进型分别称为MP40/Ⅰ式、MP40/Ⅱ式等系列冲锋枪。在1940~1944年间,共生产了1037400支MP40式冲锋枪,直到60年代仍有一些国家使用这种枪。

    结构特点

    MP38式冲锋枪是世界上第一支成功地使用折叠式枪托和采用钢材与塑料制成的冲锋枪。MP40式大量采用冲、焊、铆工艺制造组件,具有良好的加工经济性和零件互换性。

    MP38/40式9mm冲锋枪

    MP40式9mm冲锋枪 1. 枪

    MP38式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复进簧装在三节不同直径套叠的导管内,导管前端为击针。射击时,枪机后坐带动击针运动,并压缩导管内的复进簧,使复进簧平稳运动。该枪的机匣用钢管制成,发射机框为阳极氧化处理的铝件,握把和前护木均为塑料件。枪口部有安装空包弹射击用的螺纹,螺纹上装有保护衬套。枪托用钢管制成,向前折叠后正好位于机匣下方。该枪是通过将拉机柄推入机柄槽内的缺口实现简易保险的,这种保险机构可将枪机挂在后方位置,但动作不可靠,容易走火。

    MP38/40式将MP38式的单体拉机柄改为双体拉机柄,并在机匣机柄槽的前端增设一个缺口,使枪机也能挂在前方位置,从而增强了保险作用。

    MP/40Ⅰ式大量以冲、焊、铆工艺的零部件代替MP38/40式所用的机加工工艺的零部件,包括退壳挺、弹匣卡笋、发射机框和节套等。

    MP40/Ⅱ式是MP40/Ⅰ式的进一步改进:将发射机框与机匣后盖连为一体;采用固定式击针;以多股复进簧代替套叠式复进簧;为了增加容弹量,用一个双联弹匣仓将两个标准的MP40式冲锋枪的32发弹匣联为一体,并在枪管与机匣之间的护罩底端开槽,使双联弹匣仓可沿护罩的底槽滑动。两个方弹匣卡笋位于弹匣仓后方,弹匣仓前方设有两个指示定位器,当左边一个弹匣的枪弹用完时,推弹匣仓向左,此时,右边的弹匣在定位器作用下正好位于供弹口。

    2. 瞄准装置

    该枪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片状,表尺为U型缺口照门翻转式,射程装定为100m和200m。

    3. 弹药

    3种枪均发射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性能数据

    口径----9mm

    初速----381m/s

    表尺射程----200m

    理论射速----500发/min

    自动方式----自由枪机式

    发射方式----连发

    供弹方式----弹匣

    容弹量----32发

    全枪长----

    枪托打开----833mm

    枪托折叠----630mm

    枪管长----251mm

    膛线----6条,右旋

    V全枪质量不含弹匣----

    MP38式----4.086kg

    MP40式含实弹匣----4.027kg

    MP38式----4.756kg

    MP40式----4.697kg

    实弹匣质量----670g

    瞄准装置

    准星----片状

    照门----U型缺口式

    配用弹种----9×19,mm帕拉贝鲁姆手枪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22: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现代步兵史上最大的成就之一。MP44是德国黑内尔公司与毛瑟公司和埃尔玛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开始大量生产的突击步枪,也是世界上最先使用中间型枪弹的突击步枪。用了中间型威力枪弹。

    1938年德国开始先后生产出了MP38/40系列冲锋枪,就当时的技术而言,MP38/40可谓是冲锋枪的登峰造极之作。但是,德国陆军技术部认为MP38/40冲锋枪的枪管较短,在300米距离上的命中率不佳,因此该局设想研制一种可象机枪那样连发的步枪。经过集思广益,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将冲锋枪的特点结合到步枪上,这样可保持步枪轻便的特点,且成本比机枪低得多。

    当时德军步兵普遍使用7.92毫米M1898Kar式毛瑟步枪(简称98K),如果新枪要改变口径,就必须更新原来的生产线。因此最后决定新枪仍然保持7.92毫米口径,但弹药长度缩短三分之一,这样一来生产线就无需作较大的改动。1938年,黑内尔公司着手研制发射7.92mm枪弹的步枪的工作。

    1942年6月和7月参与研制新枪的卡尔-沃尔特公司和黑内尔公司分别将自己研制的50支样枪MKb42(W)和MKb42(H)交付德军进行严格地测试,最后黑内尔公司的样枪MKb42(H)步枪被选中,随即进入试生产阶段。到11月份共小批量生产了10000支,并于1943年春运送到东线的党卫队“维京”第5装甲师进行实战检验。

    MKb42(H)采取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位于枪管上方,枪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枪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就扣合在一起,先使枪机尾端上抬,然后枪机随机框一起后坐。由于MKb42(H)没有气体调节器,所以擦拭简便,结构也坚固可靠。该枪靠30发弧形弹匣供弹,与当时的机枪相比其射速稍低一些,初速也低于7.92毫米大威力步枪弹,但它仍拥有凶猛的火力。点射和连射时,由于使用了中间型枪弹,该枪易于控制。在较远距离上有相当好的射击精度,并能随时地充当应急的机枪使用。MKb42(H)在技术上可谓颇具特色,在工艺方面,MKb42(H)的部件多采用塑料冲压而成,这在当时的枪械制造工艺中极为罕见,其优点是便于大批量生产。从外形上看,缺口式照门位于弹夹插口正上方,比其它的枪械靠前,加上MKb42(H)在半自动或全自动射击时都采用枪机偏转闭锁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其射击精度。为了作战需要,MKb42(H)还预留了安装固定式枪榴弹反射装置和枪刺位置。

    然而德国元首却对MKb42(H)提不起丝毫兴趣。一战中当过下士的他使用过毛瑟式步枪,其深信枪的射程是越大越好,而MKb42(H)的有效射程相比较而言不是很大。另外,MKb42(H)必须使用7.92毫米中间型枪弹,而德军的弹药库内7.92毫米标准弹库存较多。陆军技术部的人员深知希特勒反复无常的脾气,他们借用了冲锋枪的名称来继续生产MKb42(H)的改型MP43型“冲锋枪”。这是因为冲锋枪是希特勒怀有好感的一种武器。

    与MKb42(H)相比,MP43进行了一些改进以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首先取消了刺刀的安装位置,枪榴弹的反射装置也可以拆卸。另外,活塞筒变短,枪机把手形状也有一些小变化。MP43还有一种改型——MP43-I型,该枪的枪榴弹发射器变为弹簧式固定,因此枪的准星位置向后移动了一段距离,其它于MP43相同。

   

    MP43在苏德战场上显示了威力,许多部队纷纷要求增加该枪的配备量。库尔斯克战役后,一些将领从前线回来向希特勒汇报战况时,赞扬了己方MP43的出色表现,并再三要求增加产量。此时,希特勒强令终止MP43的生产。在将领们的强烈要求下,希特勒也了解到该枪的性能确实是非常出色,最终还是恢复了该枪的批量生产,而且还要求更多的公司参与生产,并亲自将MP43命名为“突击步枪”。

    1944年,MP43易名MP44,后又改称StG44型,也就德国通常所说的44型突击步枪(stg44突击步枪)。后来根据战场的需要,设计人员又为其设计了一些附属备件。其中用于瞄准装置的有ZF-4型光学瞄准镜和ZG-1229型红外夜视装置,ZG-1229红外夜视装置于1943年研制,到二战结束时共生产了约310套装备部队。有意思的是,设计人员还为StG44专门研制了两种弧形附加枪管,一种弧度为30度,另外一种弧度为90度。前者是方便士兵从建筑物后发射子弹,后者是为方便乘坐在坦克装甲车辆内的士兵在车内扫射逼近的敌人。虽然没有明确的记录来证实这两种弧形附加枪管的真实效果。

    从1943年到1945年,德国总共生产了40余万支MP43/44/StG44型突击步枪,主要装备东、西两线的德军精锐部队。看到MP44获得成功,一些德国公司便开始了后续枪的研制工作,并主要推出了两种:一种是06H[StG45(M)],该枪由于德国的投降而未能投产;另一种是VG1-5,该枪在MP44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于装备国民突击队。从外形上乍看,VG1-5好像是具备自动和半自动射击功能,但实际上其射击方式只有半自动一种。该枪的设计思想只要求“子弹能从枪口中飞出去就行”,其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

    [编辑本段]

    结构特点   MP43/44式7.92mm突击步枪与发射大威力枪弹的步枪相比,该枪质量减小,携弹量增加,而且能在400m内实施有效的连发射击。

    MKb42(H)式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环形活塞,活塞筒位于枪管上方。枪机通过其尾端向下偏移而使机头抵在机匣顶部的闭锁支撑面上,借以实现可靠闭锁。枪机后上端有一朝前的钩,机框下方则有一朝后的钩。当火药气体压力推动活塞-机框后坐时,这两个钩便扣合在一起,先使枪机尾端上抬,然后枪机随机框一起后坐。该枪没有气体调节器,擦拭简便,结构也比较结实可靠。

    MP43/44式与MKb42(H)式步枪的结构基本相同,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是:MKb42(H)式步枪采用较长的普通活塞,活塞装在枪管上方的活塞筒内,枪管与活塞之间有明显的空隙;其上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MP43/44式步枪的活塞筒全部置于前托之中,而且没有机柄导槽和刺刀座。

    该枪击针为楔形,没有击针簧。发射机构配有单发杆,可进行单发和连发射击。

    瞄准装置

    该枪采用机械瞄准具。准星为球形,带护圈;表尺为弧形,有缺口照门。

    弹药

    该枪采用7.92mm枪弹,弹头质量7.97g,发射药质量1.6g。

    [编辑本段]

    性能数据   MKb42(H)式 MKb42(W)式 MP43/44式

    口径 7.92mm 7.92mm 7.92mm

    初速 640m/s 500m/s 500m/s

    有效射程 500m 500m 500m

    枪口动能 1666J 1627J 1666J

    理论射速 500发/min 600发/min 500发/min

    自动方式 导气式 导气式 导气式

    闭锁方式 枪机偏转式 枪机偏转式 枪机偏转式

    发射方式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单发、连发

    供弹方式 弹匣 弹匣 弹匣

    容弹量 30发 30发 30发

    全枪长 940mm 931mm 940mm

    枪管长 364mm 406mm 419mm

    膛线 4条,右旋,缠距254mm

    全枪质量(不含弹匣) 4.9kg 4.4kg 5.1kg

    瞄准装置

    准星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球形,带护圈

    照门 缺口式 缺口式 觇孔式

    配用弹种 7.92DangerCode;33,mm枪弹

    MP44的缺点:

    连发射击时后坐力还是太强,除第一发子弹打得准之外,其余的都打不准,所以当时德军士兵喜欢点发,以提高精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5 22: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对冲锋枪的需求,美军对M1928A1汤姆森冲锋枪进行了简化改进,设计出了面向批量生产的M1汤姆森冲锋枪,后来又对M1进一步简化,设计出了M1A1汤姆森冲锋枪。美军虽然对汤姆森冲锋枪反复的进行简化改进,但在提高其生产性能方面并未能取得显著的效果,这是因为汤姆森系列冲锋枪很多零件的包括机匣在内都是通过复杂的切削加工来制成的。

    与汤姆森系列冲锋枪的改进同步推进的是,美国陆军在专门试验美国陆军武器的阿伯丁靶场进行了各种冲锋枪的对比试验。在这一对比实验中,除了当时美国的冲锋枪以外,还广泛收集了欧洲各国生产的各种冲锋枪,进行了性能、操作性、生产性等各方面的对比实验。其中还有从德军手中缴获的冲锋枪。

    美国M3冲锋枪

    对比实验

    参加对比实验的冲锋枪有:美国制的M1928A1汤姆森冲锋枪,M1汤姆森冲锋枪,T2冲锋枪,海德M109冲锋枪,海德2冲锋枪,雷辛M2冲锋枪,史密斯维森冲锋枪等;英国的司登冲锋枪,澳大利亚的奥斯登冲锋枪,芬兰的M1931冲锋枪;德国的MP40冲锋枪。

    此次对比实验得出了惊人的结果,实验中得到最高评价的并不是汤姆森冲锋枪二是用粗糙的金属管和冲压件焊接而成的英国司登冲锋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司登冲锋枪的结构设计的非常简单,拥有汤姆森冲锋枪无法比拟的出色的可打批量生产的性能。实验结果也对斯登冲锋枪的这一出色的生产性能给予了高度评价。美国的冲锋枪中海德2冲锋枪得到了美国枪中最好的评价。

    迫切需要大量冲锋枪的陆军向海德公司下达了发展试制海德2冲锋枪的指令。并将其命名为“M2冲锋枪”。但是最终由于该枪在设计上存在的缺陷停止了生产,已经生产出的M2冲锋枪只得当作废铁来处理。

    M3冲锋枪的开发

    美国陆军决定寻找新一种性能优于M2的冲锋枪。1942年10月,美国陆军技术部正式推进了新型冲锋枪的开发计划,由此开发出的新型冲锋枪就成了后来的M3冲锋枪。开发并不是只由个别技术人员负责的,而是以美国陆军少校雷涅·R·斯达特拉为中心,由通用汽车公司国内部主任工程师弗雷特利克·W·圣普森领导的开发小组推进了设计,此外还有各方面的技术人员的协助。

    抛壳窗上方安装有防尘盖。防尘盖为手动式结构,防尘盖内侧的突起起着固定枪机的保险作用。 抛壳窗上的防尘盖还兼起着固定枪机的保险作用。

    M3的枪管是通过接套而固定在机匣前端的。按套外圆表面刻有防滑纹路,在没有专用工具的情况下可直接用手转动接套,从而卸下枪管。

    拉机柄盒及其内部的特写。拉机柄的强度不足,成了引起故障的原因之一。

    新型冲锋枪的最的目标是“具备最出色的生产性能”,也就是说,必须易于大批量生产。最初试制是在通用汽车公司内进行设计和试制的,在设计过程中最重视并作为参考的是英国的司登冲锋枪。大量采用冲压件和焊接工艺的英国司登冲锋枪在当时是生产成本最低,便于大批量生产的冲锋枪。

    M3的生产和供应

    与美军签订M3冲锋枪生产合同的就是开发该冲锋枪,并具有丰富的冲压加工技术和经验的通用汽车公司。1943年年初,该公司开始整顿M3冲锋枪的生产线,当年夏季正式投入了M3的生产。第一支批量生产性的枪完成后,对它进行了试射,但在实验时陆续出现了卡壳故障。该公司暂时停止了生产线,开始研究改进方案。通过研究确认,卡壳故障是由于退壳挺和抛壳窗之间的搭配不适当而引起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加大抛壳窗的尺寸。

    M3实用的是30发容量的直弹匣。1943年秋季,美军开始装备M3冲锋枪。刚开始,美军士兵对M3的外观表现出极不习惯。但是被士兵们耻笑为“注油枪”的M3冲锋枪一投入实战后,因射击时易于控制,很快就得到了美军士兵们的信赖。在第二此世界大战中美军共生产了605664支M3冲锋枪,而这些枪全部是由通用汽车公司生产的。

    M3的结构

    M3冲锋枪的机匣是由冲压成型的左右各半个机匣焊接成一体而成型的,复进簧、枪机等零部件全部是从机匣前方装入的,扳机、阻铁等零件也都是冲压件。M3冲锋枪广泛采用冲压件的结果,使该枪的生产性能超过了以往任何的冲锋枪。

    M3的枪右侧在弹匣后方部位装有操作枪击向后运动用的拉机柄,拉机柄是旋转式结构,向后转动时,就会使拉机柄内的“L”型传动杆推动枪击后退。M3的后端装有用粗钢条弯成型的伸缩式枪托,设有横穿枪后段的枪托固定销,可在拉出和缩回两个位置上固定主枪托。

    向后转动拉机柄,拉机柄盒内的“L”型传动杆就会向后方推动枪机。

    考虑到面向在欧洲的联合国和反德游击队的供应,还专门给M3配备了实用9mmx19枪弹的口径转换套件。换上该套件就可以发射9mmx19枪弹和使用英国司登冲锋枪的弹匣,口径转换套件由枪机、枪管和弹匣插入口的弹匣转换套组成。这种配有口径转换套件的M3冲锋枪曾经支援给在德国占领下的游击队使用。

    M3的改进型

    M3冲锋枪使生产性能出色的面向大量生产的冲锋枪,并且M3的较慢的射速使之具备了在射击中非常容易控制住枪的优点,这一点作为武器的性能也是很出色的。但是,在M3装备部队,投入到前线后,缺点开始逐渐暴露。1944年2月,从遥远的英国向美国本土飞来了有关M3冲锋枪缺点的报告。

    报告中主要内容是关于装在M3右侧的拉机柄,用钢板冲压成型的拉机柄本体强度不足,特别是本体的根部易于变形,一旦变形,要么弹簧脱离,要么就无法操作枪机。通用汽车公司得知后,在改变拉机柄材料的同时,还进行了热处理工序等的改进。

    M3弹匣插入口部位的左侧面。弹匣卡笋突出于枪外,成了易于引起弹匣脱落事故的根本原因。 M3A1的枪油筒装在握把内,转动握把下面枪油筒的旋盖,可取下旋盖,旋盖上固定有旋杆,能带出适当的枪油。

    报告中还指出,向枪左侧凸出的弹匣卡笋往往在无意中被碰动,同时发生弹匣脱落的事故。此外,由于M3冲锋枪使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的初期产品,而且没有进行充分的热处理,因此有些零部件的强度未能达到所期待的标准。对这些缺点的改进在M3的批量生产过程中陆续的进行,因不能停止冲锋枪的生产,所以只好采取边继续进行批量生产,边进行改进的方案。

    但是在改进过程中得知M3冲锋枪上有多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于是美国陆军最后决定重新设计,对所有需要改进的部位都进行了改进的新型M3冲锋枪。1943年春季,这一新型M3冲锋枪的计划正式启动。

    M3A1冲锋枪

    在改进M3冲锋枪缺点的计划中,美国陆军技术部门开始探讨进一步简化M3结构的可能性。如果能取消被指为是M3最大故障原因之一的拉机柄,那么不仅能减少故障,还能提高生产性能。

    M3A1冲锋枪内部结构示意图

    根据美国陆军技术部门的要求,通用汽车公司在1944年设计了M3E1冲锋枪。M3E1取消了拉机柄和拉机柄盒内的“L”型转动杆,并向后方加大了抛壳窗的尺寸,代替拉机柄的是在枪机上开了一个能伸进手指去的大孔,只要把手指插入该孔,就可向后方扣动枪机。加大尺寸的抛壳窗外面还安装了防尘盖,在防尘盖内侧具有一个突起,盖上防尘盖使该突起就进入枪机上后部的另一个大孔,起到固定枪机的作用,该突起在枪机处于后方位置时还可进入枪机前部的大孔而起保险作用。此外,根据实战部队的要求,还在握把内增设了放置保养冲锋枪时使用的枪油筒的地方。

    M3冲锋枪的拉机柄成了引起故障的主要原因,因此在M3A1上取消了拉机柄,

    采用可直接用手指扣动枪机的方法。

    向30发容量的弹匣内装填枪弹时,需要有相当的力量,所以M3E1的枪托有了改进,使枪托的抵肩部位具备了可作枪弹装填器而使用的功能,枪托前部的杆部在保养冲锋枪时还可作为擦枪杆使用,分解枪管时枪托还可作为扳手使用。

    M3枪左侧向外突出的弹匣卡笋成为了因不注意而引起弹匣脱落事故的原因。M3E1冲锋枪的弹匣卡笋周围增设了护圈,从而杜绝了弹匣脱落事故的发生。

    对M3冲锋枪进行上述各种改进后而成的M3E1冲锋枪在美国陆军内部接受了实验,1944年12月正式选定为美军制式武器,得到了“M3A1冲锋枪”的制式名称。由此把以前的制式武器M3冲锋枪降级,成了“限定制式武器”。

    M3A1在1945年出投入生产,并直接进入批量生产体制。但是,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M3A1的生产也因此而停止。M3A1冲锋枪的生产时间很短,生产数量也只有15469支,于M3冲锋枪的605664支的数量相比有悬殊的差距。

    在M3和M3A1冲锋枪的生产数量急速增加,达到了充分满足美军需求后的1945年5月,美军决定收回的一线部队使用的汤姆森系列,M1928A1、M1、M1A1等冲锋枪。但这一决定的贯彻并不彻底,汤姆森系列冲锋枪于M3和M3A1冲锋枪一起一直使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

    11.43mm M3A1式冲锋枪,造价低,火力猛,可靠性好,用于取代M1A1等冲锋枪

    盖德M3式冲锋枪,口径为0.45英寸(11.43mm),自动方式为自由枪机原理,射击方式为全自动,它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成功的一支冲锋枪,1942年底被美国军队采用,它为制式武器,定名“M3式”。此枪构造简单,使用钢丝制成的枪托,并可以伸缩,采用曲柄作为装填拉柄。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枪弹,弹头初速为280m/s,有效射程为200m,由30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为450发/min,膛线右旋4条,缠距为406mm,枪全长为757mm(伸出枪托),579mm(收缩枪托)枪管长为203mm,瞄准基线长为 276mm,枪全重为3.63kg(空枪重)。

    M3A1式冲锋枪,M3A1式是M3式的改进型。1944年,M3式冲锋枪经过了战争的考验,暴露出了一些缺点,美国军方根据使用M3式冲锋枪的经验,对其进行改进,M3式的曲柄,首发装填机柄由于磨损,不便使用,因而去掉曲柄,改为用手直拉枪机后挂。此外还有一些小的地方作了修改,改动后的M3式定型为 M3A1式,1944年底开始配发部队使用。M3A1式还有装消音器的型号。它发射0.45英寸(11.43mm)柯尔特自动手枪弹,弹头之初速为280m/s,有效射程为200m,理论射速为450发/min,由30发弹匣供弹,膛线右旋4条,缠距为406mm,枪全长为757m(枪托伸开)579mm(枪托收缩),枪管长为203mm,瞄准基线长为276mm,枪全重为3.47kg(空枪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19 12:08 , Processed in 0.0781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