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小天

重庆卫视的悲剧

[复制链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79
发表于 2011-4-25 10: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煤渣 于 2011-4-25 10:30 写道:
在中国既得利益阶层靠什么去得到利益,靠勤劳、还是靠聪明才智?
我没绕,我很直接。



煤大状,白天好好工作!莫上来扯淡……

今天晚上踢球!

[ 本贴由 地瓜叶 于 11-4-25 10:50 最后编辑 ]
[fly]那一天,闭目在经阁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694
发表于 2011-4-25 10: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革命的,还要不怕牺牲。
成功是未知数,不知各位舒服地坐在办公室喝着茶上网的愿不愿意抛头颅。

一般只听说泥腿子起来造反,活不下去的时候也就命一条。知识份子的命值钱,最多属于改良派,幻想着动口不动手就能改变世界,有点天真。

你无法改变世界,那么,就要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中支持最好的!

曾经深圳模式是被认为成功的,但30年走下来,也让人民认识了资本主义的实质,那里是官商资本权贵们的天堂,没你屁民什么事,你永远是个打工的,一天上12小时以上的班,回家住租来的没有窗户的农民房子。没有理想,没有将来。

重庆模式也不是都是好的,但在当前的政治构架下,也算活学活用的典范,无疑是黑暗当中的一盏指路明灯。
――――――――――――――――――――――――――――――――――――――
2010年12月07日 07:19
  
   “红色重庆”的价值
  
  《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老愚
  
  今年,重庆和薄熙来或许是中国媒体出现频率最高的名词。或者可以说,因为有它们,中国才显得不那么寂寞。“唱红打黑”,发展民生,薄熙来治下的重庆带给某些渴望救星的人一丝希望,甚至成为“区域社会主义”的样板。急剧变动的重庆牵动中国神经,围绕重庆模式的争论,凸显了中国精英之间巨大的裂缝:“左派”“右派”不放过任何可以一个斗殴的机会,“好得很”和“糟得很”,歌颂派和否定派各显神通,都能从薄熙来和重庆的一举一动中,找到符合自己结论的东西。
  
  事实上,重庆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精神圣地。或者说,它是“左派”的“解放区”,“右派”的“敌占区”。中国往哪里去?忧虑中国前途的人都想从重庆找到答案。
  
  在我看来,邓小平主政后的三十年,中国走上了一条不选择主义的道路。以实用的政治GDP主义为圭臬,奉行以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为标榜的唯经济主义路线。这在造成巨大繁荣的同时(代价是资源透支和环境污染),引发了极端严重的社会后果:主流意识形态的倒塌、缺失,投机主义横行;无信仰无道德社会的形成;财富高度集中,社会资源超级垄断;矿产和土地等自然资源大肆浪费;在被放大的人的欲望面前,出现了性贫穷、精神贫穷和生存困境;人口高峰所带来的生存压力转化为全社会的生存焦虑;竞争性社会氛围成型,既得利益集团凌驾于社会规则之上,大部分无权力和无权利民众之间的竞争白热化;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形成,财富在权贵及其依附者之间流转,政治利益导致的政治同盟悄然出现,并有加速集结的迹象;下层民众普遍的绝望和无力感,造成以命相搏的官民对立、贫富对立等等。
  
  智识者开出诸种药方,温和一点的有社会民主主义,激烈的有民主选举、以及决绝的实行宪政等等。设计中国似乎是容易的,书生式的政治设计除了赢得掌声外,并不具有多少可操作价值。制度与人性的纠葛,远非坐而论道者设想的那样可以轻易厘清。在这个意义上,对薄熙来的赞誉似乎不无道理:红色重庆实践,不啻树立了一个建设性的标杆。他高举的旗号是“社会主义”,里面有公平、公正,也有民生。红色是其最鲜艳的符号,通过打黑反腐,薄熙来似乎让政权走近了人民。“我们的薄书记!”当民众切身感受到政权的亲和力后,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由衷的赞美。隐伏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清官强人传统意识,本能地对薄熙来做出了满意的评价:一个人澄清了一方天下,燃起老百姓重过好日子的急迫念头。
  重庆的官吏系统也似乎恢复了“人民政权”的本色。
  
  当代中国一直有村、乡、县、市的行政垂范,政治强人一浪接一浪,但从未有过政治实体的形成,所以,“红色重庆”的出现具有突破性的价值。薄熙来的政治实践表明,中国的政治诸侯正在阔步走向前台。一个大一统的政治集团,终于默许特种政治实体的存在。
  
  三十年来,舆论乾坤易位,从只宣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转变为还允许市场化媒体鼓吹普世价值。广受欢迎的思想启蒙屡受阵地意识强烈的“左派”攻讦,在貌似水火不相容的“左”“右”并存的政治生态下,攀附权力的实用官场哲学才是真正主宰人们行为方式的主流价值。只有实利家,而无政治家。如此一来,就没有政治探索和政治平衡,只剩下人事纠葛与利益交换。中国政治眼前只有华山一条路,不知道错,也无从纠错。
  
  薄熙来政治实践的合法性在于,重拾“正义”与“公平”的道统,他打的传统社会主义之牌在当今具有特别的吸引力——人们厌倦了腐败和权贵资本主义,怀念曾经深入人心的社会主义理念,而薄熙来的政治治理又在某种程度上让人们恍惚回到了从前。驯服权力,让人民当家作主,老百姓在如梦的憧憬中,仿佛又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与自信。
  
  薄熙来的局限有目共睹,他拥有的特权——政治实践权,使其合法性大打折扣;政治强人对错的裁决权又在老百姓够不着的地方,这就使得他极容易成为独裁者。红色重庆或许已经呈现为某种独裁的情形,但在某个阶段,“人民利益”似乎总要借助独裁才能得到实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可以作为显例。事实上,他主政下的重庆被人诟病为舆论一律、公检法一律。他一言九鼎,规划、改变着重庆的地理版图和精神版图。毋庸置疑,重庆的自然社会进程因此被强行中断,在没有反对派掣肘的政治强人的引领下,重庆奔向不可预知的前方。
  
  薄熙来的实践还说明,在普遍腐败的社会结构中,区域性政治治理具有可行性。
  
  与他相比,主政昆明的仇和仅仅是GDP式的,甚至也有吏治风气的改变,但无意识形态价值,因为他未能设定政治目标,或许他就无资格设定——正因为没有这种抱负才获得高层支持?
  
  这是否意味着政治竞争时代的来临?尽管薄熙来有其特殊性,“红二代”出身,可以获得高层的政治认可以及父辈官僚盟友的支持。或许,历史总是从独特性开始自己的步伐的,薄熙来的“这一个”不应只成为红色后代的特殊试验。
  
  他应该是政治竞争一个可能的范例。赤裸裸的政治抱负是现时代中国所需要的,少一些驯顺的变色龙,多一些坦诚的政治上进者,中国官场才会焕发活力。这样的“山头”多了,中央政府比对、选择的可能性也就有了。也许不用定于一尊,中国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即可解决。各唱各的调,政治上的百花齐放,带给弊端丛生中国的应该不是恐惧,而是曙光。
  
  我并不奢望“红色重庆”会指出中国未来的道路,在警惕威权主义的副作用之时,如果不能看到它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意义,同样也是可笑的。
  
  三年前,1949年7月出生的薄熙来只身来到重庆,开始了自己的独孤之旅。今天,在他执政三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向他致敬。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如有意见与建议,请与作者联系:wh2021@126.com)

[ 本贴由 修歌 于 11-4-25 10:46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779
发表于 2011-4-25 11: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联网 于 2011-4-25 01:12 写道:
给自己的民族多一点自信,总归是不错的……



你说的是民族,煤渣说的是政府!
[fly]那一天,闭目在经阁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f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9307

积分

游客

积分
9307
发表于 2011-4-25 11: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纠缠不清,到底是民众造就了政府,还是政府造就了民众,抑或2者互相造就。所有就读世界历史,读世界文明,读人类发展。

[ 本贴由 大海 于 11-4-25 11:14 最后编辑 ]
[url=http://t.qq.com/wangworm/mine][img]http://v.t.qq.com/sign/wangworm/99e6b48dfa67696ddd9f6d3efc059209e42fef59/1.jpg[/img][/ur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0418
发表于 2011-4-25 11:3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少不读史,不求甚解,难得糊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694
发表于 2011-4-25 11: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煤大律,我说的是这个,关健字“警车开道”
小天 于 11-4-22 03:43 PM 写道:红三代游西藏,全程警车开道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6893151&boardid=1&page=1&1=1#6893151


就凭一张警车高山照,混在薄瓜瓜和同学陈晓丹西藏游玩的照片里(其实还有好几个外国同学一起作伴),就认定是“警车开道”,相信不一定要懂法律,一般常识的人也认为这不是凭据。
由此可知汉奸们的可笑,因为他们做事从不经过头脑,以为别人和他一样笨。就如那个XX功,在国外宣传展览的那些假得不能再假的东西,让人们更加确信,政府要打击他们是有道理的。

还是薄瓜瓜说的好:没必要与社会误解较劲!

--------------------------------

薄熙来之子薄瓜瓜:没必要与社会误解较劲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062/9507601.html

2009年5月9日,薄瓜瓜被评为首届英国“十大杰出华人青年”,获大本钟奖。这则消息从英国媒体传到国内后,引发一阵热议。议论中既有对薄瓜瓜为中国人争光的赞誉,也有从他家庭背景引发的想象。一位年仅21岁的大学生在海外获此殊荣,作为薄一波的孙子、薄熙来的儿子、就读于牛津的薄瓜瓜到底什么样?不少媒体都在联系采访他。沉默了一段时间后,薄瓜瓜终于同意在回到重庆后的第三天与记者做一次交流。

  寒暄中透着一种成熟

  5月21日下午,重庆某酒店大堂。薄瓜瓜一露面,记者就看到一张阳光笑脸,隐隐透着稚气。他伸出手来和记者握手,询问记者能在重庆待多久后,便建议记者“在重庆好好玩几天”,寒暄中透着一种成熟。他的举止让记者有些意外,似乎和想象中的“高干子弟”有些不同。

  面对媒体,薄瓜瓜希望袒露的是真实独立的自我,他从小特殊的奋斗经历和家庭教育,可以让人们看到一个与一般猜测完全不同的薄瓜瓜。那才是原本的他。

  当选“十杰”,让不少人关注和议论薄瓜瓜。他不止一次向记者强调,自己还只是学生,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学习,只有学有所成,将来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作贡献。或许,薄瓜瓜从小学到大学的求学经历,正是我们了解“学生薄瓜瓜”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一步。

  以自己的努力

  支持自己的学业

  记者:到国外上学是你最先提出来的?那时你才11岁,而且当时你就读的景山学校可是重点学校。

  薄瓜瓜: 对,但11岁也是少年了!景山学校的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到外面闯一闯?邓爷爷小小年纪就到法国学习,眼界才那么开阔。我的想法得到姥爷、姥姥和四姨的支持,他们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当时到哪儿去八字还没一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景山退了学在家自学。


记者:为什么选择英国呢?哈罗公学是怎样录取你的?据说你是哈罗公学500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学生。

  薄瓜瓜:因为家里人分析,英国的英语最标准,公立中学的信誉在全世界也很高,所以就选了英国。

  可是一联系就发现很困难,听说英国人刚出生就得报名,还要在指定的预备学校考察好多年,最后参加全英统考,过了关才能入学。而我当时连英文也不懂。

  在希望不大的情况下,妈妈带着我,开始在英国帮我补习英文。那时比较苦,吃、住、行样样成问题,没有任何人帮忙,几天就要换个地方住。记得有一次,妈妈领我去一个新住处,又小又暗,条件特别差,我一进屋就说:“这不是贫民窟嘛!”妈妈一句话也没说。后来我对自己的态度特别后悔。

  不过我学得比较快,给了大家信心,所以他们还是鼓励我报考哈罗。正好另一所公立名校给我做了一次很系统的智商测验,也准备给我一个名额。我被送到预备学校插班,也没有像其他新生那样被要求降级。后来哈罗公学同意我参加面试,之后就宣布给我一个附带条件的机会——参加当年的全英入学统考,并规定了成绩线。结果我的成绩除了拉丁文得B,其他6门都得了A。由于成绩不错,得到了首届“科山奖”和助学金。从16岁开始,每年我都是奖学金学生。我很自豪,我是以自己的努力支持了自己的学业,没有给妈妈爸爸增添负担。

  记者:在英国学校里生活怎么样?

  薄瓜瓜:我上的学校管理非常严格,周末不放假,连本地学生也见不到家人。开始每星期只有60便士的零花钱,等于七八元人民币。我全部用来买零食都吃不饱,经常觉得特别饿。(笑)

  记者:每星期只有60便士的零花钱是学校的规定?

  薄瓜瓜:对,很多人对英国的名校有误解。英国的学校也是五花八门,私立高级学校靠钱也能去,但像哈罗这类非常传统的学校,绝不给你舒适的生活。英国的传统观念看不起那些谈钱谈地位的人,不少人连“贵族”这个词都要回避。这种学校的生活条件也十分简陋,甚至连暖气都不开,就是要让你吃些苦,磨练你的心志。

  记得那时候,我和一些同学饿坏了,到晚上就把枕头套扯下来,悄悄跑到厨房,看到有什么吃的,比如苹果啦、吃剩的牛排啦,抓过来就往枕头套里扔,拎回来大家一块分享。

得高分没有任何秘密

  记者:你在哈罗公学就是奖学金学生,资料上还记载着你毕业考试得了11个“A加星”,名列前茅。学习对你是不是一项重大挑战?

  薄瓜瓜:看用什么心态学了。我学习有两种,一是学校的课业和考试,二是自己要修炼的东西。学校课业倒没多难。英国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上化学、物理、生物,当初我都没学过。我狠劲儿用两周时间把这三本教材都背熟了,结果这方面一下占了上风,预备学校毕业时还得到全校唯一的自然科学奖。在哈罗宗教课一开始比较难,这也是中国学生没有的课程。但当理解了其中的知识架构,也就没有难点了。后来我的学习笔记还被当做范本在学校印发了。实际上,学习没有任何秘密,得11个“A加星”也只是敢于定下这个目标罢了,只要努力,就没有“弱项”。

  在牛津更刺激,特别是PPE(政、经、哲)的本科,公认是攻坚战,有些人甚至先上牛津的研究生,再考本科。光读那么多经典原著,时间就紧绷绷的。而在读书中又会挖出很多不同的理论和思想,把学校的课业和自己的修炼内容结合,确实是不小的挑战。

  记者:考试前会压力大到睡不着吗?

  薄瓜瓜:不是压力大到睡不着,而是经常为了突击学习没时间睡觉。加上自己还选修了一些额外的课程,比如天文学之类。我觉得考试很有意义,能让你在短期内吸收大量的知识,突飞猛进。

  记者:你是说很享受考试?

  薄瓜瓜:(笑)我的觉悟还没这么高。但我享受每次考试之后的那种“痛快感”,大脑迅速膨胀之后的收获让人很有成就感。

  记者:是怎么想到要出这本《还有不同》的书的?

  薄瓜瓜: 这本书的内容其实是我平时积累的构思。我平时也会和老师讨论写作,正巧这些东西被出版社看到了,他们有兴趣出。其实后来我写的几本更好一些,但都是自己打印给一部分人看的,没有出版发行。

  记者:你好像有很多时间,除了读书、写书,还办这么多活动?

  薄瓜瓜: 我把做的所有事情都当做学业的一部分,比如通过演讲和辩论来激活自己的思想,体会到更深刻的东西。想做的事,我都能找出时间,我只不过是笨鸟先飞,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

  记者:你在哈罗公学期间还报名参加了军训中的“攻击性淘汰赛”,相当于铁人三项,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8名学生,据说你是其中唯一的东方人。参加这个比赛为了证明什么吗?

  薄瓜瓜:有人说,东方人体力不行,我不信,偏要试一试。既然参加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笑到最后。不只为了荣誉, 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检测一下自己的体能极限和意志力。

我没必要和社会误解较劲

  记者:不管你将来做什么,或许你取得的每一步成功都会伴随着一些质疑,你自己有过这方面的预想吗?

  薄瓜瓜:我想没必要和社会误解去较劲。需要做的事很多,与其把心思放在为自己正名、消除猜疑上,不如把精力投放在更有益的事情上,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当然,大家能给我更多理解,我会更愉快,理解毕竟比误解要好。但在不被理解的情况下,我也愿意去承受误解。妈妈很早就提出过“享受误解”,人家因为重视你才会误解你,而误解往往是理解的初级阶段和准备阶段。有太多的事情别人不容易理解,你也没有时间去跟每一个人详谈。既然如此,不如积极面对,从误解中了解社会,理解这些误解产生的社会原因。再往大处想,当今世界也有很多对中国的“误解”,与其用心为自己解释,不如为自己的国家多做些说明。

  “我不担心,我又没做什么亏心事,既然人们对我有猜疑有好奇,那我就应当更透明,让人看清我到底什么样。我妈妈说,人要彻底就要透明。”

  妈妈在事业的巅峰期毅然放弃

  记者:在牛津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薄瓜瓜:本来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教育的目的也无非是根据不同的特质而因才施教。你所指的不同又是哪一方面的?(笑)

  记者:我说的是作为高干子弟的不同。

  薄瓜瓜:这个太没有什么感觉了,大家都一样,学校里很少关注谁是什么家庭背景,彼此都是用学生的心态来交往的。

  记者:你和父亲作为两代人,在观念上有没有什么不同?

  薄瓜瓜:我很多观点都受父亲的影响。他总对我说,“事在人为,功在不舍,勤能补拙,要想做出点事,就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比别人更能吃苦”。如果一定要找出我们的不同点,当然也有。比如他总是要求我在牛津埋头苦读,争当“读书冠军”,少去参加学生会的社会活动。其实在牛津,还真的不容你分心,不能不埋头读书,不止一个同学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

记者:你的母亲谷开来律师也曾名声显赫,但这两年看到关于她的消息越来越少了。

  薄瓜瓜:爸爸常常和我议论妈妈,觉得她很伟大,有思想,有创意,做什么事都做得非常好。当年办律师事务所很成功,为了避嫌,她在事业的巅峰期毅然选择了放弃。爸爸说,其实这不是一个人的损失,而是一个事业的损失。他甚至说,如果当时他自己退下来,支持妈妈去做,她会做得更好!她退出以后,就像隐居一样,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爸爸有活动让她参加她也不肯。我特别理解,她最不愿意被罩在爸爸的影子下,失掉自己。她现在整天读书做学问,研究“比较文化”。

  其实这种情况在家里不是第一例。我叔叔薄熙成早就激流勇退了,然后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现在已帮助贫困地区近千个穷孩子上了大学,还自己编教材,每学期给他们讲课。我觉得他很了不起。

  那是联欢和表演

  绝对没有出格的东西

  记者: 现在网络上有人贴出你在牛津和外国女孩的合影,被人议论成“夜店照”,也有人觉得很正常,你对此作何评价?

  薄瓜瓜:谢谢你提出这个问题。这张照片是在牛津大学的一次化装舞会上拍的。牛津每个学院每两周都要举行一次化装舞会,每次舞会一两百人,多的时候三百多人,这是牛津大学的传统文化,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化装舞会的特点就是要求师生都以表演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大家都故意做出滑稽、搞笑的动作,这种方式能让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更融洽。在这种类似狂欢的集体活动中,平时很腼腆的同学也往往做出怪样,解脱平时巨大的学习压力。但不管大家多么兴奋,也只是联欢和表演,绝没有出格的东西,和黄色更不沾边。你说的这张照片,我和两个女生站在一起,只是对着镜头做了点怪样,比如我有意歪戴着领带。

  把这说成“夜店照”让我感觉好像是“深更半夜”在“黑店”里干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其实,如果把整个舞会场面都照出来,谁看到也不会往歪处想的。

(据青年周末)


凤凰视频:鲁豫有约-走进真实的薄瓜瓜
Flash: http://www.tudou.com/v/g-wTte2KywU/v.swf

[ 本贴由 修歌 于 11-4-25 11:55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093

帖子

3235

积分

游客

积分
3235
发表于 2011-4-25 12: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歌 于 11-4-25 11:49 AM 写道:
回煤大律,我说的是这个,关健字“警车开道”


就凭一张警车高山照,混在薄瓜瓜和同学陈晓丹西藏游玩的照片里(其实还有好几个外国同学一起作伴),就认定是“警车开道”,相信不一定要懂法律, ...



回修哥,其实警车开道不算啥,真的不算啥。
瓜瓜同学去北大演讲的时候,保镖都不是几个。
而且一个十一岁就离开祖国去国外读书的娃对祖国有多少了解,我怀疑。
当然保镖也好,少小离家也好,这都不是他不好的理由。
只不过一边让大家一定要唱36首红歌,一边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国外学习如何当贵族,我个人感觉不是很好。
其实每个人可能在对他的孩子的时候才是最真实和真诚的。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view_blog.asp?idWriter=206457&Key=332482645&BlogName=meizh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694
发表于 2011-4-25 12: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煤渣 于 11-4-25 12:06 PM 写道:
回修哥,其实警车开道不算啥,真的不算啥。
瓜瓜同学去北大演讲的时候,保镖都不是几个。
而且一个十一岁就离开祖国去国外读书的娃对祖国有多少了解,我怀疑。
当然保镖也好,少小离家也好,这都不是他不好的理 ...


瓜瓜同学也算名人,还是高层之子,加强一下安检无可厚非,不怕扔鞋的,就怕扔刀子的,学校领导不是傻的。
西方的教育毕竟比我们要先进,有经济能力送孩子出去读书总是好的。暂且不说出身,瓜瓜的老妈也曾经是著名律师,名和利都是有的,送儿子出去读书应该不算难事。
当官的或者他们的红色后代,有薄瓜瓜和他家庭的透明就好了。
发红头文件要求唱36首,那也只是针对吃皇粮的人。
没听说私营企业,个体职业者,打工的政府如何规定去唱红歌,我反而觉得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就应该规定他们去唱红歌,让他们天天唱,不管爱唱不爱唱,都要唱,唱久了,至少能静化其中一些人的心灵,少贪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467

帖子

3252

积分

游客

积分
3252
发表于 2011-4-25 13: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煤渣 于 11-4-25 10:22 AM 写道:
玩笑,明天上午要给海湾上课。
你说海湾这个年纪,是罚站好呢,还是留堂好一些。呵呵


我估计为了不被他轰下台,今晚还是要请他吃个饭吧。不然心里发虚!

呵呵,快请客,要不然明天我也去现场,我会嘘口哨
对了,明天没忘了给大家讲讲李庄的主任是谁的儿子哈::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366

帖子

13

积分

游客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13: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修歌 于 11-4-25 12:41 写道:
瓜瓜同学也算名人,还是高层之子,加强一下安检无可厚非,不怕扔鞋的,就怕扔刀子的,学校领导不是傻的。
西方的教育毕竟比我们要先进,有经济能力送孩子出去读书总是好的。暂且不说出身,瓜瓜的老妈也曾经是著名 ...

我们把这件事的真假放在一边不用去判断,只用平常人最简单的逻辑和正常的智力去做一个判断: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下,两个红三代想要调用警车是不是很简单、很符合逻辑的事情,要真调不动反而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值得上新闻的事情;而要在美国,总统的孙子要想调动警车陪自己旅游,是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能调动了那才是让老百姓觉得奇怪的事情?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是制度的原因还是因为个人道德操守的原因?请深入想一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6-2 04:56 , Processed in 0.0625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